迷鳥:原不屬於該地區的鳥種, 因氣候不佳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而出現在該地區.
以下照片是出遊時拍攝, 鳥資料都從網路搜尋得來, 若有誤, 歡迎指正.
以下照片是出遊時拍攝, 鳥資料都從網路搜尋得來, 若有誤, 歡迎指正.
| 中文名: | 黑領椋鳥 | 
| 俗名: | 烏領椋鳥, 黑脖八哥, 白頭椋鳥 | 
| 英名: | Black-collard Starling | 
| 學名: | Sturnus nigricollis | 
| 目名: | 燕雀目(Order Passeriformes) | 
| 科名: | 八哥科(Family Sturnidae) | 
| 種別: | |
| 保育等級: | 無 | 
| 依停留時間劃分: | 引進種 | 
| 依出現頻率劃分: | |
| 主要食物: | 雜食性, 果實, 昆蟲 | 
| 棲地: | 草原 | 
| 海拔: | |
| 習性: | 群居 | 
| 拍攝時間: | 2011/4/3, 2011/5/9 | 
| 拍攝地點: | 中正紀念堂, 台北市文山區 | 
| 資料來源: | 網路 | 
| 補述: | 分布於緬甸, 泰國, 馬來西亞, 越南以及華南的雲南, 廣東, 廣西, 福建, 香港等地,  原引進為觀賞鳥, 現已有野外繁殖記錄, 會吃掉農作物, 被認為是一種害鳥  | 
| 中文名: | 爪哇八哥 | 
| 俗名: | 白尾八哥 | 
| 英名: | White-vented Myna | 
| 學名: | Acridotheres javanicus | 
| 目名: | 燕雀目(Order Passeriformes) | 
| 科名: | 八哥科(Family Sturnidae) | 
| 種別: | |
| 保育等級: | 無 | 
| 依停留時間劃分: | 引進種 | 
| 依出現頻率劃分: | 稀有 | 
| 主要食物: | 雜食性, 果實, 種子, 昆蟲 | 
| 棲地: | 草原 | 
| 海拔: | 低海拔 | 
| 習性: | 群居 | 
| 拍攝時間: | 2011/6/12, 2011/5/9 | 
| 拍攝地點: | 五股, 台北市文山區 | 
| 資料來源: | 網路 | 
| 補述: | 外來種, 籠中逸出鳥類, 現已在台灣大量繁衍, 對本土八哥的生存構成壓力,  原分布於印度阿薩姆, 中國, 東亞, 東南亞, 蘇拉威西島, 蘇門答臘, 爪哇及峇里島, 雲南西部, 南部, 廣西西南部  | 
| 中文名: | 紅胸鶲 | 
| 別名: | 紅胸姬鶲 | 
| 英名: | Red-breasted Flycatcher | 
| 學名: | Ficedula parva (Bechstein, 1792) | 
| 目名: | 雀形目(Passeriformes) | 
| 科名: | 鶲科(Musciapidae) | 
| 種別: | 獨立種; 但是有部分作者及 Dickinson(2003) 認為是 Ficedula parva albicilla 亞種 | 
| 保育等級: | 無 | 
| 依停留時間劃分: | IUCN 紅皮書列為稀有迷鳥, 但台灣生命大百科列為稀有過境鳥或冬候鳥 | 
| 依出現頻率劃分: | |
| 主要食物: | 蟲食性, 昆蟲, 種子及果實 | 
| 棲地: | 林地 | 
| 海拔: | |
| 習性: | 單獨 | 
| 拍攝時間: | 2011/11/24 | 
| 拍攝地點: | 新北市萬里區 | 
| 資料來源: | 網路 | 
| 補述: | 雄鳥頭部為淺灰藍色, 背部為灰褐色, 喉為橘紅色, 胸腹為灰白色; 雌鳥頭部及背部為淡褐色, 喉、腹大致為灰白色, 與翅膀交接處及胸部顏色有一點淺黃, 主要繁殖於歐亞大陸的北部、黑龍江以北、西伯利亞, 冬季南遷至南亞、中國大陸南部及中南半島地區避寒  | 
| 中文名: | 紅頭伯勞 | 
| 別名: | 牛頭伯勞 | 
| 英名: | Bull-headed Shrike | 
| 學名: | Lanius bucephalus bucephal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 
| 目名: |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 
| 科名: | 伯勞科(Family Laniidae) | 
| 種別: | 亞種 | 
| 保育等級: | 無 | 
| 依停留時間劃分: | 冬候鳥 | 
| 依出現頻率劃分: | 稀有 | 
| 主要食物: | 蟲食性, 昆蟲 | 
| 棲地: | 草原 | 
| 海拔: | |
| 習性: | 單獨 | 
| 拍攝時間: | 2011/12/3 | 
| 拍攝地點: | 新北市金山區 | 
| 資料來源: | 網路 | 
| 補述: | 雄鳥頭至後頸為紅褐色, 有黑色過眼線, 翼黑色, 有一白斑, 背灰褐色, 羽緣黑褐色;  雌鳥頭至後頸亦為紅褐色, 有褐色的過眼線, 腹部外觀似鱗片, 羽緣為淡褐色; 主要繁殖於歐亞大陸的東部、西伯利亞、庫頁島、中國華北與東北、朝鮮半島及日本等地, 冬季南遷至華中、華南、華東及台灣等地避寒  | 
| 中文名: | 虎鶇 | 
| 別名: | 鬼鶇, 虎斑地鶇 | 
| 英名: | White's Ground Thrush | 
| 學名: | Zoothera dauma | 
| 目名: | 燕雀目(Order Passeriformes) | 
| 科名: | 鶇亞科(Family Turdidae) | 
| 種別: | |
| 保育等級: | |
| 依停留時間劃分: | 冬候鳥, 留鳥 | 
| 依出現頻率劃分: | 不普遍 | 
| 主要食物: | 蟲食性, 昆蟲, 種子及果實 | 
| 棲地: | 樹林 | 
| 海拔: | 中海拔 | 
| 習性: | 單獨 | 
| 拍攝時間: | 2011/3/20 | 
| 拍攝地點: | 汐止大尖山 | 
| 資料來源: | 網路 | 
| 補述: | 常在灌叢間翻開枯葉尋覓蚯蚓, 也吃野果, 種子等,  繁殖於東部西伯利亞, 中國東北部, 蒙古, 朝鮮和日本等地, 在台灣則大約出現於十一月, 至翌年四月離開  | 
| 中文名: | 大白鷺 | 
| 俗名: | 東方白鷺, 中大鷺, 白莊, 雪客, 白漂鳥 | 
| 英名: | Great White Egret | 
| 學名: | Casmerodius albus | 
| 目名: |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 
| 科名: | 鷺科(Family Ardeidae) | 
| 種別: | |
| 保育等級: | |
| 依停留時間劃分: | 冬候鳥 | 
| 依出現頻率劃分: | 普遍 | 
| 主要食物: | 肉食性, 昆蟲, 魚類 | 
| 棲地: | 濕地 | 
| 海拔: | 低海拔 | 
| 習性: | 群居, 單獨 | 
| 拍攝時間: | 2011/4/9 | 
| 拍攝地點: | 台北市中心 | 
| 資料來源: | 網路 | 
| 補述: | 黑腳, 黑腿, 細長黃啄, 分布於非洲、歐洲、亞洲及大洋洲 | 
| 中文名: | 灰鶺鴒 | 
| 俗名: | 黑喉灰鶺鴒, 牛屎鳥 | 
| 英名: | Grey Wagtail | 
| 學名: | Motacilla cinerea | 
| 目名: | 燕雀目(Order Passeriformes) | 
| 科名: | 鶺鴒科(Family Motacillidae) | 
| 種別: | |
| 保育等級: | 無 | 
| 依停留時間劃分: | 冬候鳥, 臺灣有少部分為留鳥 | 
| 依出現頻率劃分: | 普遍 | 
| 主要食物: | 蟲食性, 昆蟲 | 
| 棲地: | 溪流, 濕地, 水域 | 
| 海拔: | 中低海拔 | 
| 習性: | 單獨或小群活動 | 
| 拍攝時間: | 2011/10/8, 2011/11/26 | 
| 拍攝地點: | 台北市文山區 | 
| 資料來源: | 網路 | 
| 補述: | 會不停地上下擺動尾羽, 頭部至背部暗灰色, 翼黑褐色, 胸腹部黃白色, 嘴黑色, 腳黃褐色, 繁殖季時, 雄鳥的喉部黑色, 有明顯的白色眉線及顎線, 雌鳥大致像雄鳥, 但喉部白色, 非繁殖季時, 雄鳥的喉部白色, 黑色顎線不明顯, 雌鳥則類似繁殖時期羽色, 主要分布於歐洲北部、西伯利亞、阿拉斯加、中國西北及東北, 灰鶺鴒與黃鶺鴒主要差別: 灰鶺鴒腳黃褐色, 黃鶺鴒腳黑色; 灰鶺鴒翼黑褐色, 黃鶺鴒翼偏向灰色, 喉部黑色的必為灰鶺鴒, 背部黃綠色的必為黃鶺鴒, 眉毛黃色的必為黃鶺鴒, 頭部全黃的必為黃鶺鴒  | 
| 中文名: | 琵嘴鴨 | 
| 俗名: | 大嘴爬仔、琵琶鴨、廣咮鴨、梳嘴鴨、嘴廣鴨 | 
| 英名: | Northern Shoveler, Shoveler | 
| 學名: | Anas clypeata | 
| 目名: | 雁形目(Order Anseriformes) | 
| 科名: | 雁鴨科(Family Anatidae) | 
| 種別: | |
| 保育等級: | 無 | 
| 依停留時間劃分: | 冬候鳥 | 
| 依出現頻率劃分: | 普遍 | 
| 主要食物: | 雜食性, 水生動、植物 | 
| 棲地: | 濕地, 水域 | 
| 海拔: | 低海拔 | 
| 習性: | 單獨 | 
| 拍攝時間: | 2012/1/14 | 
| 拍攝地點: | 台北市關渡 | 
| 資料來源: | 網路 | 
| 補述: | 雄鳥嘴黑色, 頭至上頸部暗綠色有光澤, 眼黃色, 下頸部至上胸白色, 腹肋有大面積褐色, 雌鳥嘴暗褐色, 全身褐色, 羽綠淡褐色, 有黑褐色過眼線, 繁殖於中國大陸東北、新疆西部、蒙古、歐洲、西伯利亞及北美洲西部, 冬季南飛至歐洲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南部、夏威夷、台灣等地避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