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秧雞(Eastern Water Rail), 4/17/2012

四月初聽說貴子坑大排有秧雞及緋秧雞, 怕牠們動身遷徙, 這一天(4/17/2012)特地跑來拍, 幸好牠們都還在, 據當地農友說牠們每年大約在同一時期會來這附近, 大約四月下旬會離去, 頗為規律. 不過, 這裡要呼籲一下, 請不要踐踏破壞當地農田或農作物, 也勿攔截灌溉溝渠, 灌溉水是農民命脈, 可能大家不知溝渠是灌溉用的, 因而犯下無心之過, 不過, 還是在此提醒一下.

據網路得來的資訊, 秧雞在台灣屬於稀有冬候鳥或過境鳥或留鳥, 台灣的秧雞應是 Eastern Water Rail (直譯東方秧雞), 學名 Rallus indicus (Blyth, 1849), 主要繁殖於中國大陸、庫頁島及日本北部, 另有一種稱為 Western Water Rail (直譯西方秧雞), 學名 Rallus aquaticus (Linnaeus, 1758), 主要繁殖於歐洲及亞洲西半部.


攝於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攝於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攝於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攝於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攝於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攝於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攝於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影片,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中文名:秧雞
別名:普通秧雞, 紫面秧雞, 水雞, 秋雞
英名:Eastern Water Rail
學名:Rallus indicus (Blyth, 1849)
目名:鶴形目(Gruiformes)
科名:秧雞科(Rall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冬候鳥或過境鳥或留鳥
主要食物:種子、魚類、昆蟲
棲地:沼澤、池塘、湖泊、水田附近
海拔:低海拔
習性:單獨
特徵:長約23cm, 上體大致為黃褐色有黑褐色縱斑; 頭頂密佈黑褐色縱斑, 臉灰色, 下體(頸、前胸和腹部)大致為灰色有黃褐色細毛, 臉側有黑褐色過眼線; 體側黃褐色, 雜以黑褐色及白色橫斑, 上啄黑色略帶橙紅色; 下啄為橙色先端略帶有黑色, 腿和腳為褐色, 趾間無蹼.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中國大陸(東北、河北或西北)、庫頁島及日本北部.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福建、廣東、台灣、寮國、泰國、緬甸、印度、尼泊爾、孟加拉等地.
拍攝時間:2012/4/17
拍攝地點:台北市北投區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緋秧雞(Ruddy-breasted Crake), 4/17/2012

四月初聽說貴子坑大排有秧雞及緋秧雞, 選了一個沒下雨的日子去拍攝, 到現場已有 10 幾隻大砲在場, 把較近位置通通佔滿, 幸好很快有人拍完要離開, 於是我有了比較近的位置, 近到會爆框, 沒等多久秧雞們就輪番上陣, 有一隻秧雞, 加上一對緋秧雞, 正好應了那句物以類聚, 不太怕人, 只是緋秧雞比較好動, 對於對焦速度較慢的類單眼而言, 有一點給它考驗到, 緋秧雞雖被歸類為台灣普遍留鳥, 卻不常見.

緋秧雞又稱紅胸田雞, 顯然是因胸腹有一大片顯眼的栗紅色而名, 屬於台灣普遍留鳥, 台灣特有亞種, 雖說普遍, 卻不太容易見到.


攝於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攝於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攝於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攝於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攝於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攝於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影片,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中文名:緋秧雞
俗名:水雞、紅胸田雞、東方紅秧雞、紅腳仔、夏秧雞、米雞
英名:Ruddy-breasted Crake
學名:Porzana fusca
目名:鶴形目(Gruiformes)
科名:秧雞科(Rallidae)
種別: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魚類, 種子, 昆蟲
棲地:濕地
海拔:低海拔
習性:單獨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20公分, 尾羽短而常往上翹, 臉、額、胸、腹及腳為栗紅色, 頭頂、後頸、背及體側大致為橄欖綠褐色, 其餘(翅膀末端及尾羽等等)為黑褐色, 尾下覆羽有白斑.
繁殖地: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 中國大陸及台灣的亞種:
紅胸田雞雲南亞種(學名:Porzana fusca bakeri)- 在中國大陸, 分布於四川、雲南等地;
紅胸田雞普通亞種(學名:Porzana fusca erythrothorax)- 在中國大陸, 分布於遼寧、河北、陝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湖南、貴州、廣西、山東等地;
紅胸田雞台灣亞種(學名:Porzana fusca phaeopyga)- 分布於台灣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
拍攝時間:4/17/2012
拍攝地點:台北市北投區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黃頭鷺(Cattle Egret), 4/17/2012

黃頭鷺又回來了, 奇怪, 明明是台灣普遍留鳥, 怎麼冬天在台北都看不到? 查網路才知道, 原來台灣北部的黃頭鷺, 在冬季時有南遷到台灣南部或南洋過冬的現象, 隔年春季再北返繁殖, 難怪在北部拍到都是繁殖羽.


攝於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攝於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攝於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攝於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攝於 4/15/2012,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攝於 4/7/2012,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攝於 7/20/2011,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攝於 3/30/2011,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影片, 4/17/2012, 台北市貴子坑大排



影片, 6/12/2011, 新北市五股溼地



中文名:黃頭鷺
俗名:牛背鷺, 黃毛鷺, 猩猩鷺, 家畜鷺鷥
英名:Cattle Egret
學名:Bubulcus ibis
目名:鸛形目(Ciconiiformes)
科名:鷺科(Arde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魚、昆蟲
棲地:濕地, 草原, 農地, 沼澤
海拔:低海拔
習性:單獨
特徵:一般特徵: 嘴橙黃色, 腳黑色, 繁殖羽(夏季): 頭、胸、背等處有橙黃色飾羽出現, 其餘白色, 非繁殖羽(冬季): 全身白色, 無飾羽, 只有頭部略有黃色.
繁殖地:分布於亞洲、澳洲、非洲和美洲.
避寒或避暑地:據說台灣北部的黃頭鷺, 在冬季時會南遷到台灣南部或南洋過冬, 隔年春季再北返繁殖.
拍攝時間:2011/3/30, 2011/7/20, 2012/4/7, 2012/4/15
拍攝地點: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亞洲輝椋鳥(Asian Glossy Starling), 4/15/2012

亞洲輝椋鳥(菲律賓輝椋鳥)是外來種, 原引進作為觀賞鳥, 後來遭人野放, 現已有野外大量繁殖記錄, 台北市各大公園, 甚至於街道電桿都可看到牠們成群結隊出沒, 對生態造成衝擊.


公鳥, 4/15/2012,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公鳥, 4/23/2011,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亞成鳥正在享受櫻花的果實, 4/15/2012,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公鳥影片, 4/23/2011,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亞成鳥影片, 4/23/2011,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公鳥及亞成鳥影片, 4/23/2011,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中文名:亞洲輝椋鳥
別名:菲律賓椋鳥, 輝椋鳥, 檳城椋鳥
英名:Asian Glossy Starling, Philippine Glossy Starling
學名:Aplonis panayensis
目名:燕雀目(Passeriformes)
科名:八哥科(Sturn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局部普遍引進鳥
主要食物:種子、果實、昆蟲
棲地:草原
海拔:低海拔
習性:群居
特徵:一般特徵: 紅眼睛, 公鳥全身漆黑, 身體泛出綠色光芒,
母鳥除羽毛及尾巴外, 帶有綠色斑點, 腹部呈現乳白色附帶綠斑.
繁殖地:分布於印尼群島, 緬甸, 印尼南部, 菲律賓.
避寒或避暑地:
拍攝時間:4/23/2011, 4/15/2012
拍攝地點: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外來種, 原引進為觀賞鳥, 現已有野外繁殖記錄, 對生態造成衝擊.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栗鳶(Brahminy Kite), 4/9/2012

四月初一隻栗鳶在五股與八里之間的淡水河邊被發現, 照片貼上網路後, 頓時吸引一波波的大砲前往拍攝, 原因無他, 因為正常情況下栗鳶不會出現在台灣, 除非它迷路了, 或是有人透過進口帶它入境.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它的長相跟其他猛禽不一樣, 全身栗色加白色, 頗為亮眼! 據說這隻是有人野放的, 可能是它太會吃了, 飼主養不起, 只好放生.

可能是因為有人養過, 它習慣了與人親近, 拍攝過程中, 它就站在自行車道旁不到二公尺高的樹枝上, 一動也不動, 頂多只轉轉頭, 理理毛, 放任20幾個鳥癡隨處移動選取最佳拍攝角度, 一個小時後, 它才動身去捕魚, 據說全盛時期一天之內有200多隻大砲前往拍攝.














影片, 4/9/2012, 新北市八里區




中文名:栗鳶
俗名:紅鷹
英名:Brahminy Kite
學名:Haliastur indus
目名:鸛形目(Ciconiiformes)
科名:鷲鷹科(Accipitr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引進鳥或迷鳥
主要食物:小型動物、鼠類、小鳥、昆蟲
棲地:林地
海拔:
習性:單獨或成群
特徵:頭、頸、胸及上腹部為白色, 並有黑色細縱紋, 其餘大致為栗褐色, 初級飛羽接近黑色. 腳黃色.
繁殖地:分布於中國華東、雲南、西藏等地及東南亞.
避寒或避暑地:
拍攝時間:4/9/2012
拍攝地點:新北市八里區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黃鸝(Black-naped Oriole), 4/10/2012

自從幾年前有人發現黃鸝(黃鶯)到景美築巢, 並成功育雛後, 幾乎每年黃鸝都會回到景美築巢, 今年三月份又被發現回到景美, 相信是同一批的前後代, 四月份消息傳開後, 立刻吸引大批大砲前往拍攝, 至今每天仍有零星大砲前去拍攝.

據說全世界有 20 多個黃鸝亞種, 有論文認為台灣黃鸝屬於 Oriolus chinensis diffusus 亞種, 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網站則註明台灣黃鸝屬於 Oriolus chinensis Linnaeus 亞種, 不知何者正確. 有資深鳥友說景美這一群是大陸來的, 並非台灣的亞種. 目前台灣黃鸝數量有人說僅剩 200 多隻, 有人則說 800 多隻, 數量比朱鸝還稀少, 在台灣已被列為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也就是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黃鸝全身大致為鮮黃色, 嘴粉紅色, 虹膜血紅色, 尾羽及飛羽內瓣黑色, 十分鮮艷, 在台灣為不普遍之過境鳥或珍貴稀有的留鳥.

















影片, 4/10/2012, 台北市景美



中文名:黃鸝
俗名:黃鶯、黃鳥、黑枕黃鸝、金鶯、金衣公子、高麗黃鳥、青鳥
英名:Black-naped Oriole
學名:Oriolus chinensis
目名:燕雀目(Passeriformes)
科名:黃鸝科(Oriol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但台灣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留鳥或過境鳥
主要食物:昆蟲, 果實
棲地:林地
海拔:低海拔
習性:單獨
特徵:一般特徵: 雄鳥全身大致為鮮黃色, 嘴粉紅色, 虹膜血紅色, 過眼線黑色, 且向後頭延伸呈環狀, 翼尾黑黃參差, 尾羽黑色, 腳鉛藍色; 雌鳥類似雄鳥, 但色澤較不鮮艷.
繁殖地:分布於中國東半部, 陜西、甘肅西南部和四川西部(夏候鳥).
避寒或避暑地:印度、東南亞、印尼、菲律賓
拍攝時間:4/8/2012, 4/10/2012
拍攝地點:台北市景美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台灣的數量估測約200隻

紅尾伯勞(Brown Shrike), 4/7/2012

這二年紅尾伯勞在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很穩定, 但數量只有1~2隻, 紅尾伯勞在台灣大部分為普遍冬候鳥, 少部分為留鳥,  九月從中國東北部至中部和朝鮮大舉南遷經過恒春半島, 到菲律賓, 婆羅州等地過冬, 過去動物保育尚未遭到重視時, 恒春半島常以烤伯勞出名, 如今已不復見, 目前被台灣農委會列入第 III 級其它應予保育的野生動物.

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 在台灣出現的紅尾伯勞有4亞種, 分別為指名亞種褐頭紅尾伯勞 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東北亞種 Lanius cristatus confuses, 灰頭紅尾伯勞 Lanius cristatus lucionensis (Linnaeus, 1758), 及日本亞種 Lanius cristatus superciliosus; 其中較常出現的是指名亞種褐頭紅尾伯勞與灰頭紅尾伯勞.


攝於 4/7/2012,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攝於 3/1/2012,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攝於 4/26/2011,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攝於 4/26/2011,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紅尾伯勞, 公鳥影片, 4/26/2011,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紅尾伯勞, 公鳥影片, 12/25/2011, 台大安康農場



紅尾伯勞, 母鳥影片, 12/25/2011, 台大安康農場



中文名:紅尾伯勞
俗名:烏頭
英名:Brown Shrike
學名:Lanius cristatus
目名:燕雀目(Passeriformes)
科名:伯勞科(Lani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台灣列為第III級應予保育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冬候鳥或過境鳥
主要食物:昆蟲
棲地:草原, 公園, 樹林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高踞空曠地的獨立枝頭或木樁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8-20公分, 褐色系, 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 95%的母鳥及50%的雄鳥胸部有鱗片結構.
繁殖地:繁殖於中國東北部至中部和朝鮮.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移徙至華南, 台灣, 菲律賓, 婆羅州, 蘇拉威西島和馬來半島等地, 大約每年九月至次年五月出現在西台灣, 九月大舉南遷經過恒春半島.
拍攝時間:3/30/2011, 3/1/2012, 4/7/2012
拍攝地點: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台大安康農場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黑冠麻鷺(Malay Night Heron), 4/7/2012

黑冠麻鷺在台灣雖號稱稀有留鳥, 其實在城市各大小公園裡隨處可見, 往往站著不動, 或者低頭搜尋蚯蚓, 那麼大隻, 想不看到也難, 只有當你接近時, 它才會快步離開.


成鳥, 攝於 2/28/2011,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成鳥, 攝於 4/9/2011,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成鳥, 攝於 4/9/2011,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亞成鳥, 攝於 4/7/2012,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亞成鳥, 攝於 4/7/2012,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幼鳥, 攝於 4/26/2011,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影片, 4/26/2011,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中文名:黑冠麻鷺
俗名:台灣麻鷺
英名:Malay Night Heron
學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
目名:鸛形目(Ciconiiformes)
科名:鷺科(Arde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魚、蝦、蚯蚓、昆蟲
棲地:濕地, 草原, 公園
海拔:低海拔
習性:單獨
特徵:一般特徵: 成鳥大致為褐色, 額及頭頂黑藍色有長冠羽, 眼框天藍色並延伸至嘴基部, 亞成鳥羽色較淺, 並佈滿灰白色小斑紋.
繁殖地:繁殖於亞洲南部、東部和東南亞.
避寒或避暑地:
拍攝時間:2011/2/28, 2011/4/9, 2011/4/26, 2012/4/7
拍攝地點: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白腰文鳥(White-rumped Munia), 4/2/2012

三月底植物園來了幾隻白腰文鳥, 目的在吃小麥, 平常不見蹤影, 小麥成熟時, 它們卻神秘的出現了, 奇怪, 它們怎知道植物園有小麥? 又怎麼知道植物園的小麥這個時候成熟? 莫非跟人一樣有記憶能力, 知道每年二月份陽明山有櫻花可賞? 這麼說來它們去年就來過囉? 去年植物園有種植小麥嗎?





























影片, 4/2/2012, 台北植物園



中文名:白腰文鳥
俗名:尖尾文鳥、斑腹文鳥、白背文鳥
英名:White-rumped Munia
學名:Lonchura striata
目名:燕雀目(Passeriformes)
科名:梅花雀科(Estrild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種子
棲地:草原, 山林底層及農耕地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成群
特徵:一般特徵: 除了腰部及腹部為白色以外, 全身大致為褐色, 臉、喉、翼、尾巴、及前頸為暗褐色, 上胸看似褐色鱗片.
繁殖地:分布於中國南部以及南亞、東南亞的熱帶地區、台灣.
避寒或避暑地:
拍攝時間:4/2/2012 13:20 pm
拍攝地點:台北植物園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