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白眉鶇(Eyebrowed Thrush) 12/17/2015

白眉鶇在台灣為普遍過境鳥或冬候鳥, 與白腹鶇及赤腹鶇一樣, 大約每年十一月來臨, 翌年四月北歸, 常於台北市各大公園地面覓食, 常吃雀榕果實, 這2~3年來台北市公園裡不如往年那樣滿地都是鶇.


↓ 白眉鶇雌鳥,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謝謝包容, 攝於 12/17/2015, 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

IMG_2808 白眉鶇 母鳥 Eyebrowed Thrush





IMG_2814 白眉鶇 母鳥 Eyebrowed Thrush





IMG_2815 白眉鶇 母鳥 Eyebrowed Thrush





中文名:白眉鶇
英名:Eyebrowed Thrush, Eye-browed Thrush
別名:
學名:Turdus obscurus (Gmelin, 1789)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鶇科(Turd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IUCN紅皮書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物種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過境鳥或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蚯蚓、果實
棲地:低地森林底層、灌木叢、草原及公園
海拔:低中海拔
習性:常小群於濃密而陰暗的樹林底層活動, 常在公園吃雀榕、狀元紅、桑椹或櫻花果實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 22-25 cm, 上半身大致為褐色, 眉白色, 眼下有白紋並延伸至嘴基, 胸、肋橘色, 腹部白色, 尾下覆羽白色, 上喙暗褐色, 下喙黃褐色, 腳黃褐色; 雄成鳥頭、頸、喉暗灰色, 雌成鳥喉白色有暗色縱紋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西伯利亞、庫頁島、勘察加半島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主要度冬於中國大陸南部、中南半島、印尼蘇門答臘、婆羅洲北部、台灣、菲律賓群島等地
拍攝時間:12/17/2015
拍攝地點: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 Turdus obscur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5: e.T22708793A67252702.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5-4.RLTS.T22708793A67252702.en. Downloaded on 24 February 2016.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東方白鸛(Oriental Stork) 12/12/2015

2015年冬季真精彩! 才剛來1隻瀕臨絕種丹頂鶴, 又出現另1隻瀕臨絕種的東方白鸛, 且出現地點是在大都會密集住宅區河裡, 顛覆以往總是出現於都市外圍濕地的印象, 2015年真是鳥友的幸運年! 據估計全球東方白鸛數量約1000~2500, IUCN紅皮書列為瀕危(Endangered)物種, 台灣保育法列為第I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在台灣屬於稀有過境鳥或冬候鳥, 近年來每年都有記錄, 曾落腳於關渡濕地、蘆洲堤防淡水河、宜蘭塭底及大湖的水田、宜蘭蘭陽溪口、新竹海邊、嘉義鰲鼓濕地、二仁溪大甲濕地、高屏溪口、高雄援中港、永安濕地、恒春龍鑾潭等地, 嚴格說來,送子鳥指的是居住在歐洲的白鸛, 由於東方白鸛和歐洲白鸛系出同族群, 外觀也像歐洲白鸛, 因此許多日本和台灣鳥友暱稱之為[送子鳥].

↓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謝謝包容, 攝於 12/12/2015, 汐止與南港交界基隆河

IMG_2506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 吸引東方白鸛駐足的原因, 應是基隆河裡的魚與無脊椎動物

IMG_2508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IMG_2510fb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IMG_2511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IMG_2519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IMG_2477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IMG_2425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 東方白鸛(後)與2隻蒼鷺(前), 大小懸殊

IMG_2434 東方白鸛(後)與2隻蒼鷺(前) Oriental Stork and Grey Herons





IMG_1987 東方白鸛(前)與蒼鷺(後) Oriental Stork and Grey Heron





中文名:東方白鸛
英名:Oriental Stork, Oriental White Stork, Japanese White Stork
別名:
學名:Ciconia boyciana (Swinhoe, 1873)
目名:鸛形目(Ciconiiformes)
科名:鸛科(Ciconi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IUCN紅皮書列為瀕危(Endangered)物種, 台灣保育法列為第I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過境鳥或冬候鳥
主要食物:魚、蛙、蚯蚓、昆蟲、無脊椎動物、蛇等等
棲地:繁殖期築巢於高樹、電塔等等, 非繁殖期棲息於出海口濕地、內陸濕地、淺河、海灘、潮間帶沼澤、稻田等等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於濕地或河流覓食, 常停歇於建築物頂端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12cm, 除飛羽黑色以外, 全身大致為白色, 喉與上胸有流蘇狀飾羽, 眼周及眼先有紅色裸皮, 嘴裂入到臉頰前緣, 嘴黑色, 腳紅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俄國東南角與中國大陸邊界地區, 少數繁殖於黑龍江省烏裕爾河流域(Wuyuerhe river)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主要度冬於中國大陸南部、長江下游地區、台灣等地, 少數度冬於朝鮮半島、日本, 偶而度冬於菲律賓、印度東北部、緬甸、孟加拉等地
拍攝時間:12/12/2015
拍攝地點:汐止與南港交界基隆河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3. Ciconia boycian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3: e.T22697695A48054252. dx.doi.org/10.2305/IUCN.UK.2013-2.RLTS.T22697695A48054252.en. Downloaded on 19 February 2016.
補述:據估計全球東方白鸛數量約1000~2500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丹頂鶴(Red-crowned Crane) 12/5/2015

這可說是2015年賞鳥界最大的盛事了, 2015年11月28日一隻迷途的丹頂鶴飛抵新北市金山, 隔天飛到三芝, 待在三芝2個多月(共73天), 直到農曆過年初一(2/8/2016)遭到鞭炮驚嚇, 遠走高飛至今不見蹤影, 這是繼1932年金山、2003年田寮洋、2007年11月26日金山之後, 台灣83年來第4筆記錄, 消息傳出時, 立刻搶走所有風采, 寫下2015年賞鳥界最驚奇的一頁! 丹頂鶴名列IUCN紅皮書瀕危(Endangered)物種, 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第I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世界第二稀少的鶴, 僅次於美洲鶴.

在東方世界, 丹頂鶴象徵愛、好運、忠貞與長壽, 配對成功的丹頂鶴通常相愛終生至死不渝, 並以跳求偶舞方式鞏固關係, 壽命可達60歲以上.

↓ 丹頂鶴雄鳥,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謝謝包容, 攝於 12/2/2015, 新北市三芝

IMG_1259g 丹頂鶴 Red-crowned Crane





↓ 攝於 12/2/2015, 新北市三芝

IMG_1260 丹頂鶴 Red-crowned Crane





↓ 翼展達2公尺以上, 好大隻! 攝於 12/2/2015, 新北市三芝

IMG_1262 丹頂鶴 Red-crowned Crane





↓ 可惜旁邊沒有雞可表現其 "鶴立雞群" 之姿, 攝於 12/5/2015, 新北市三芝

IMG_1386





↓ 攝於 12/5/2015, 新北市三芝

IMG_1395_





↓ 攝於 12/5/2015, 新北市三芝

IMG_1394_





中文名:丹頂鶴
別名:仙鶴、日本鶴
英名:Red-crowned Crane, Japanese Crane, Manchurian Crane
學名:Grus japonensis (Statius Müller, 1776)
目名:鶴形目(Gruiformes)
科名:鶴科(Gru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IUCN紅皮書列為瀕危(Endangered)物種, 台灣保育法列為第I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迷鳥
主要食物:魚、水生無脊椎動物、昆蟲、兩棲類、蘆葦、草等等
棲地:深水區、牧草地、濱海沼澤、稻田、河流、淡水沼澤等等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於深水區覓食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20~152公分, 翼展220 - 250公分, 成鳥全身大半白色, 次級飛羽與三級飛羽黑色, 額頭及頭冠裸露皮膚紅色, 因而得名, 嘴橄欖綠色, 腳黑色; 雄成鳥臉、喉、頸黑色; 雌成鳥臉、喉、頸土灰色; 亞成鳥無紅冠, 羽色混雜有白色、黃褐色、淡紅褐色與灰色.
夏羽(繁殖羽):
冬羽(非繁殖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日本北海道、俄國東南部、中國大陸東北、內蒙古、蒙古東端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俄國、蒙古與中國大陸族群主要度冬地在中國大陸黃河三角洲地區、江蘇海岸地區、山東、南北韓非軍事區等地, 日本族群則不遷徙
拍攝時間:12/2/2015, 12/5/2015
拍攝地點:新北市三芝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3. Grus japonens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3: e.T22692167A48057181. dx.doi.org/10.2305/IUCN.UK.2013-2.RLTS.T22692167A48057181.en. Downloaded on 19 February 2016.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赤頸鶇(Red-throated Thrush) 11/29/2015

睽違3年多又拍到迷鳥赤頸鶇, 2012年10月桃園縣大園鄉海邊一處農場出現一隻赤頸鶇, 當時掀起大轟動, 天天重砲雲集, 鳥友如朝聖般一波波趕往拍攝, 這次金山金青中心也一樣天天大砲集結, 只是鳥友之中多了許多新面孔, 狂熱之心絲毫不輸當年, 雖說同時另一隻更大咖迷鳥丹頂鶴奪走了冠軍焦點.

↓ 攝於 11/29/2015, 新北市金青中心

IMG_1172 赤頸鶇 Red-throated Thrush





IMG_1142 赤頸鶇 Red-throated Thrush





IMG_1146 赤頸鶇 Red-throated Thrush





IMG_1042 赤頸鶇 Red-throated Thrush





IMG_1118 赤頸鶇 Red-throated Thrush





中文名:赤頸鶇
別名:紅脖鶇、紅脖子穿草鶇
英名:Red-throated Thrush, Dark-throated Thrush, Black-throated Thrush
學名:Turdus ruficollis (Pallas, 1776)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鶇科(Turd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迷鳥
主要食物:昆蟲、蚯蚓等等
棲地:針葉林, 灌木林, 喬木林, 農田
海拔:低海拔
習性: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25公分, 成鳥上體灰色, 頸部、上胸、眉紋及頸側佈滿紅褐色斑, 因而得名, 腹部及臀部污白色, 尾羽黑褐色
夏羽(繁殖羽):
冬羽(非繁殖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亞塞拜然、哈薩克、吉爾吉斯、蘇聯、中國大陸、蒙古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中東、南亞、中南半島等地
拍攝時間:11/29/2015
拍攝地點:新北市金山青年活動中心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白鶴(Siberian Crane) 11/29/2015

好久沒來看金山的小白鶴了, 趁著來找丹頂鶴時, 順路來見見老朋友, 自從2014年12月13日迷路到金山, 至今快一年了, 小白鶴從褐色與白色相間的羽翼進化到一身白, 變成名副其實的 "白" 鶴, 外表顯得益發亮麗有型, 小白鶴還是一樣, 親民到遊客觸手可及, 清水濕地早已成觀光勝地, 吸引源源不絕的賞鳥族以及一般遊客前來朝聖, 新北市動保處仍然每天派人在場監看並保護小白鶴不受人為騷擾或野狗攻擊.

白鶴在台灣為迷鳥, 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第 I 級瀕臨絕種之野生動物, IUCN(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育聯盟)紅皮書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物種, 據說是鶴類之中排名第三瀕臨絕種的鶴, 白鶴僅繁殖於俄國東北部北極圈內一小片地區, 世界分佈圖參見: IUCN 紅皮書, 據估計 2012 年全球數量約 3500~4000 隻.


↓ 來台將近一年, 身上的褐色已消失, 變成一身白, 攝於 11/29/2015, 新北市金山清水濕地

IMG_0940 白鶴 Siberian Crane





IMG_0940c 白鶴 Siberian Crane





IMG_0942 白鶴 Siberian Crane





IMG_0943 白鶴 Siberian Crane





IMG_0947 白鶴 Siberian Crane





IMG_0949 白鶴 Siberian Crane





IMG_0952 白鶴 Siberian Crane





IMG_0958 白鶴 Siberian Crane





IMG_0959 白鶴 Siberian Crane





IMG_0960 白鶴 Siberian Crane





IMG_0961 白鶴 Siberian Crane





中文名:白鶴
英名:Siberian Crane, Siberian White Crane, Snow Crane
別名:西伯利亞白鶴、雪鶴
學名: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 (Pallas, 1773)
目名:鶴形目(Gruiformes)
科名:鶴科(Gru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第 I 級瀕臨絕種之野生動物, IUCN 紅皮書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物種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迷鳥
主要食物:植物、根莖、種子、漿果、田螺、昆蟲、魚、蛙、小哺乳動物等等
棲地:濕地、水田、淺水域、沼澤等等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出現於耕地、水田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 140 cm, 雌雄顏色相似, 但雄鳥較大隻; 成鳥全身白色, 頭頂前半段及臉部從眼後緣起到嘴基均為紅色, 看似戴了一具紅面罩, 嘴暗紅色接近黑褐色, 上啄基部顏色較淡而偏紅, 腳為略帶粉紅的褐色; 幼鳥上半身大致為淺褐色, 臉頰前半段暗紅褐色, 腹及尾下覆羽白色, 長長的頸為淺褐色, 嘴暗紅褐色, 上啄後半段較淡而偏紅棕色, 腳為略帶粉紅的褐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俄國東北部北極圈內一小片地區, 緊靠東西伯利亞海海岸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飛至中國大陸避寒
拍攝時間:11/29/2015
拍攝地點:新北市金山清水濕地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以前拍的白鶴請見:

白鶴(Siberian White Crane), 5/17/2015
白鶴(Siberian White Crane), 1/4/2015
白鶴(Siberian White Crane), 12/14/2014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疑似巨嘴柳鶯(Radde's Warbler) 11/27/2015

這隻看起來像巨嘴柳鶯亞成鳥, 個人還不確定是不是, 先當作記錄, 在台灣雖然有些鳥友將巨嘴柳鶯列為稀有過境鳥, 從 IUCN 紅皮書的分佈圖看來, 台灣不在其分佈圖上, 因此從IUCN的角度看是稀有迷鳥, 臺灣生命大百科也把牠列為迷鳥, 以前出現的記錄不多, 不是想拍就拍得到, 這隻大概剛剛飛抵台灣, 又餓又累, 在步道旁猛吃草籽, 完全不理會身旁有一堆人觸手可及, 吃到一半還大辣辣的直接在步道旁睡起覺來 ^_^ .

↓ 攝於野柳 11/27/2015

IMG_0530 巨嘴柳鶯 Radde's Warbler





IMG_0541





IMG_0514





IMG_0516





IMG_0522





IMG_0523





↓ 可愛哦! 看起來像巨嘴柳鶯亞成鳥, 攝於野柳 11/27/2015

IMG_0545





↓ 大概剛剛飛抵台灣, 又餓又累, 吃到一半立馬睡起覺來, 攝於野柳 11/27/2015

IMG_0555





IMG_0562





影片, 攝於野柳 11/27/2015





中文名:巨嘴柳鶯
英名:Radde's Warbler
別名:巨嘴鶯
學名:Phylloscopus schwarzi (Radde, 1863)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IUCN紅皮書列為鶯科(Sylviidae), 臺灣生命大百科把牠列為柳鶯科(Phylloscop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迷鳥
主要食物:昆蟲
棲地:落葉性林地、森林邊緣、灌木叢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出現於森林及灌木叢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 12.5 cm, 上半身大致為褐色, 下半身大致為夾雜淡褐黃色羽毛的污白色, 翼大致為暗褐色, 翼緣黃褐色, 過眼線淡淡暗褐色, 長長的淡褐黃色眉毛延伸至後頸, 前段有淡褐色成份, 後段有一小分叉, 尾下覆羽黃褐色, 嘴黑褐色, 上下嘴兩側黃褐色, 腳為偏紅的褐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到東南部, 蒙古北部, 中國大陸東北地區的西北部, 庫頁島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中國大陸南部、寮國、泰國及越南等地過冬, 少數過冬於西歐
拍攝時間:11/27/2015
拍攝地點:野柳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Phylloscopus schwarzi.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e.T22715284A39532017.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2-1.RLTS.T22715284A39532017.en. Downloaded on 18 February 2016.
補述:

以前拍的:
巨嘴柳鶯(Radde's Warbler) 11/16/2014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白尾鴝(White-tailed Robin) 11/27/2015

野柳竟然出現白尾鴝, 有沒有搞錯? 大家都知道白尾鴝是台灣本土中海拔留鳥, 怎會跑到低海拔的野柳? 其實白尾鴝分佈範圍海拔約500公尺~2500公尺, 棲地包括陽明山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宜蘭太平山、太魯閣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及墾丁國家公園等等, 所以合理推測這隻可能是來自陽明山, 天氣太冷時, 台灣中海拔留鳥會降遷到低海拔避寒, 通常只下降到牠們棲地的山下, 並不會跑到平地城鄉地區, 比較不解的是發現這隻白尾鴝的同時, 野柳也出現一隻黃腹琉璃, 奇了! 黃腹琉璃分佈範圍海拔約1000公尺~2500公尺, 棲地並不包括陽明山國家公園, 離野柳最近的黃腹琉璃棲地是拉拉山到插天山一帶, 冬天會降遷到烏來避寒, 烏來離野柳很遠, 這隻黃腹琉璃何以現身野柳? 令人不解.

白尾鴝名列台灣特有亞種, 台灣保育法列為第III級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台灣不普遍留鳥, 整年留在台灣不遷徙海外.

↓ 攝於野柳 11/27/2015,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謝謝包容

IMG_0659 白尾鴝 White-tailed Robin





IMG_0633 白尾鴝 White-tailed Robin





IMG_0608 白尾鴝 White-tailed Robin





↓ 這張可看到外側尾羽基部白色

IMG_0617 白尾鴝 White-tailed Robin





中文名:白尾鴝
英名:White-tailed Robin
別名:白尾藍地鴝
學名:Cinclidium leucurum montium (Swinhoe, 1864)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鶲科(Muscicapidae)
種別: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IUCN紅皮書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物種, 台灣列為第III級其他應予保育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
棲地:灌木叢、草叢、森林底層、林緣
海拔:低中海拔
習性:常單獨於樹林底層及地面覓食昆蟲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6cm, 雄鳥全身大致為深藍色, 但臉與喉黑色, 額與肩琉璃藍色, 外側尾羽基部白色, 因而得名, 飛羽及尾羽暗藍色並染有暗褐色, 嘴腳黑色; 雌鳥上半身大致為褐色, 下半身大致為褐色, 頭頂、後頸、喉、胸、腹染有灰色, 外側尾羽基部白色, 嘴黑色, 腳肉色而染有灰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台灣特有亞種繁殖於台灣本島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特有亞種不遷徙海外
拍攝時間:11/27/2015
拍攝地點:野柳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Cinclidium leucurum.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e.T22710111A39769992.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2-1.RLTS.T22710111A39769992.en. Downloaded on 18 February 2016.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灰鵐(Grey Bunting) 11/27/2015

當大家都說今年鳥況不如去年之際, 這隻灰鵐的出現扭轉整個局勢, 揭開2015年冬季迷鳥大爆發序幕, 後續幾個月中, 迷鳥一波波出現, 包括過去70多年來台灣僅有3筆記錄的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丹頂鶴, 還有赤頸鶇、大天鵝(黃嘴天鵝)、小天鵝、大紅鶴、紅喉潛鳥、褐頭鵐、白頂鵐、黑頭鵐等等, 說今年迷鳥大爆發一點也不為過, 研判大概是因為今年氣候異常寒冷, 連陽明山都打破多項記錄在海拔400多公尺下雪, 極凍寒流迫使鳥類不得不往更南遷徙, 灰鵐在台灣不僅是迷鳥級, 過去網路有記載的也只有幾次(2010年11月...), 稀有程度可見一般, 這次現身野柳, 理所當然又造成大轟動, 野柳真的是賞鳥樂園, 突出台灣本島北部海岸, 像一個跳板, 是北方鳥類南下度冬的必經之地.

↓ 灰鵐, 外觀普普通通, 看似黑臉鵐母鳥, 攝於野柳 11/27/2015,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謝謝包容

IMG_0478 灰鵐 Grey Bunting





IMG_0462 灰鵐 Grey Bunting





IMG_0459 灰鵐 Grey Bunting





IMG_0420 灰鵐 Grey Bunting





IMG_0436 灰鵐 Grey Bunting





中文名:灰鵐
英名:Grey Bunting, Gray Bunting
別名:
學名:Emberiza variabilis (Temminck, 1836)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鵐科(Emberiz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IUCN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物種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迷鳥
主要食物:種子、草籽、穀類等等
棲地:森林、草叢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於草叢吃草籽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7cm, 頭央線及眉斑淡褐色, 外側尾羽無白色.
夏羽: 雄成鳥上半身大致為灰褐色, 下半身大致為灰色, 背部有黑色縱紋, 腹部有淡黃褐色斑; 雌成鳥上半身大致為褐色, 下半身大致為灰褐色, 背部與腹部有黑褐色縱紋, 腳粉紅肉色, 上啄黑色, 下啄粉紅肉色, 嘴尖黑色
冬羽: 雄成鳥大致似夏羽, 唯翼緣栗褐色, 下半身大致為淺灰色; 雌成鳥上半身大致為褐色, 背部有黑色縱紋, 下半身大致為灰褐色, 腹部有黑褐色縱紋, 尾上覆羽栗褐色, 尾羽褐色, 中央尾羽栗褐色, 腳粉紅肉色, 上啄黑色, 下啄粉紅肉色, 嘴尖黑色
相似鳥種: 雌成鳥外觀似黑臉鵐母鳥, 差別在於灰鵐外側尾羽無白色, 黑臉鵐外側尾羽白色, 灰鵐胸腹偏灰色, 黑臉鵐偏白偏黃或偏黃褐色, 灰鵐尾上覆羽及中央尾羽栗褐色, 黑臉鵐偏褐色
繁殖地:繁殖於勘察加半島、庫頁島、日本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日本中南部、南韓等地避寒
拍攝時間:11/27/2015
拍攝地點:野柳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 Emberiza variabil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5: e.T22721003A66981420.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5-4.RLTS.T22721003A66981420.en. Downloaded on 15 February 2016.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