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流蘇鷸(Ruff), 3/19/2015

這一天和鳥友主要是來拍流蘇鷸, 到大園轉了一陣子之後發現牠, 流蘇鷸如鱗片般的翅膀頗特殊, 是我用來辨認牠的主要依據, 在台灣一般只能見到樸素的冬羽(非繁殖羽), 可惜我只有18~135mm旅遊鏡, 照片傷眼, 謝謝包涵!

流蘇鷸主要繁殖於歐亞二洲大陸的北部, 例如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德國、荷蘭、整個俄羅斯的北部等地, 範圍很廣, 在台灣為不普遍過境鳥或稀有冬候鳥, 被IUCN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據IUCN估計2009年台灣的過境流蘇鷸數量不到1000, 而度冬流蘇鷸數量則不到50, 相當稀有, 資料來源: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Calidris pugnax.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2. . Downloaded on 30 August 2015.


↓ 中間那隻是流蘇鷸, 冬羽(非繁殖羽), 18~135mm旅遊鏡拍的, 照片慘不忍睹 XDD... 攝於桃園大園, 3/19/2015

IMG_1187 流蘇鷸 Ruff





↓ 在水田裡撈東西吃, 據資料顯示流蘇鷸吃水生昆蟲、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蛙類等等

IMG_1246 流蘇鷸 Ruff





IMG_1200 流蘇鷸 Ruff





中文名:流蘇鷸
別名:
英名:Ruff
學名:Calidris pugnax (Linnaeus, 1758)
目名:鴴形目(Charadriiformes)
科名:鷸科(Scolopac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過境鳥/稀有冬候鳥
主要食物:陸生及水生昆蟲(如甲蟲、蒼蠅、蚱蜢、蜘蛛)、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蠕蟲、蛙類等等
棲地:水田、沼澤、草原濕地
海拔:低海拔
習性:單獨或成對活動
特徵:一般特徵: 雄鳥長約29~32公分, 雌鳥長約22~26公分, 脖子有點長
夏羽: 雄鳥頸部有流蘇狀飾羽, 因而得名, 頭頂兩側長出飾羽, 看起來像耳朵; 雌鳥無流蘇狀飾羽
冬羽: 上半身大致為褐色, 下半身大致為白色, 翼灰褐色, 翼緣白色, 看起來有如密佈鱗片, 嘴黑色, 腳黃褐色, 喉、胸及腹兩側淡褐色而有淡灰色細斑紋
相似鳥種: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歐亞二洲大陸的北部, 例如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德國、荷蘭、俄羅斯北部、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西伯利亞某些地區等等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歐洲西部及南部、非洲北部沿海、非洲中部及南部、阿拉伯半島沿海、印度半島沿海、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中南半島西岸及南岸、印尼、婆羅洲、汶萊、蘇拉威西、菲律賓群島、台灣等地避寒
拍攝時間:3/19/2015
拍攝地點:桃園大園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Calidris pugnax.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2. . Downloaded on 30 August 2015.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黦鷸(Far Eastern Curlew), 3/19/2015

這一天之前幾天有鳥友PO黦鷸, 所以這一天和鳥友拍完流蘇鷸後轉往許厝港海邊去看看, 人運氣好的時候擋都擋不住, 這種又稱為紅腰杓鷸的大鳥很快就現身! 在場的都興奮莫名, 遠遠就按了不少快門, 沒想到黦鷸越走越近, 好像要犒賞這群遠道而來的訪客一樣, 可惜我只有18~135mm旅遊鏡, 照片傷眼, 請包涵, 謝謝!

黦鷸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及中部、庫頁島、中國大陸東北、蒙古、日本、朝鮮半島等地, 主要度冬地在澳洲海岸地區, 在台灣為不普遍過境鳥或冬候鳥, 體型大概是台灣所見鷸鴴科鳥類中最大者, 特徵是嘴非常長而下彎, 長度約12~20公分, 看起來大約是從額頭到尾端長度的一半, 被IUCN列為易危(Vulnerable)保育類, 據IUCN估計2012年台灣的過境黦鷸數量不到1000, 而度冬黦鷸數量也不到1000, 資料來源: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2. . Downloaded on 24 August 2015.


↓ 攝於桃園大園, 3/19/2015

IMG_1356 黦鷸 Far Eastern Curlew





IMG_1406 黦鷸 Far Eastern Curlew





IMG_1409 黦鷸 Far Eastern Curlew





IMG_1408 黦鷸 Far Eastern Curlew





IMG_1373 黦鷸 Far Eastern Curlew





中文名:黦鷸
別名:紅腰杓鷸
英名:Far Eastern Curlew, Eastern Curlew
學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Linnaeus, 1766)
目名:鴴形目(Charadriiformes)
科名:鷸科(Scolopac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易危(Vulnerable)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過境鳥/冬候鳥
主要食物:無脊椎動物、螺類
棲地:河流出海口、海灘、潟湖、沼澤、濕地、湖畔
海拔:低海拔
習性:成群活動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60~66公分, 全身大致為褐色, 整體看起來密佈黑褐色條紋, 嘴非常長而下彎, 嘴長度約12~20公分, 看起來大約是從額頭到尾端長度的一半, 翼下覆羽無雜紋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及中部、庫頁島、中國大陸東北、蒙古、日本、朝鮮半島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中國大陸東南、越南、泰國、台灣、菲律賓群島、婆羅洲、新幾內亞、澳洲、紐西蘭、斐濟、帛琉等地的沿岸避寒, 澳洲是主要過冬地
拍攝時間:3/19/2015
拍攝地點:桃園大園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2. . Downloaded on 24 August 2015.
補述:

另曾於4/25/2014在新北市八里挖仔尾拍到一大群黦鷸, 參見: 黦鷸(Far Eastern Curlew), 4/25/2014.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棕面鶯(Rufous-faced Warbler), 3/9/2015

棕面鶯也屬台灣中高海拔普遍留鳥, 數量估計約數萬隻, 冬天會降遷到低海拔避寒, 也會與其他中高海拔鳥類混群, 在台中大雪山林道常可聽到牠們如電鈴般的叫聲, 好動, 不停在灌木叢或松樹上飛躍, 不吃山桐子果實, 而棕面鶯也非大雪山林道獨有, 其他中高海拔山區亦可見, 冬天甚少下到烏來避寒, 卻是大雪山林道、宜蘭太平山、桃園拉拉山、杉林溪、溪頭及阿里山等地的常客.

台灣赫赫有名的拍鳥聖地 - 台中大雪山林道, 是台灣本土中海拔留鳥的重要棲息地, 住著許多低海拔看不到的本土鳥類, 例如帝雉、藍腹鷴、栗背林鴝、白眉林鴝、紅頭山雀、青背山雀、煤山雀、綠啄木、大赤啄木、鷦鷯、黃羽鸚嘴、火冠戴菊、灰鷽、金翼白眉、棕面鶯、星鴉等等, 其中包含許多全球獨一無二的台灣特有種或台灣特有亞種, 賞鳥人走一趟大雪山林道, 終身難忘. 可惜我鏡頭短, 照片傷眼, 請包涵, 謝謝!


↓ 棕面鶯, 不斷在松樹上飛來飛去,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請包涵, 謝謝! 攝於台中大雪山林道, 3/9/2015

IMG_0031 棕面鶯 Rufous-faced Warbler





IMG_0082 棕面鶯 Rufous-faced Warbler





IMG_0122 棕面鶯 Rufous-faced Warbler





中文名:棕面鶯
別名:棕面鶲鶯
英名:Rufous-faced Warbler
學名:Abroscopus albogularis fulvifacies (Swinhoe, 1870)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台灣物種名錄列為樹鶯科(Cettidae), 但 IUCN 列為鶯科(Sylvi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因印度半島最北部、中國大陸及中南半島北部各有不同亞種而被 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果實、漿果或嫩葉等等
棲地:中高海拔闊葉林及針闊葉混合林之上層
海拔:低中高海拔
習性:常單獨或小群出現於樹林上層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0公分, 前額及臉紅棕色, 故名, 頭頂綠黃色並有左右二道黑色條紋自額頭上方延伸至後頸, 背灰褐色並染上黃綠色, 翼及尾羽淡綠黃色, 喉白色且密佈黑色縱紋, 胸白色並染上淡淡黑色及黃色, 腹白色, 腰白色, 嘴紅棕色, 上啄染上灰褐色, 腳肉褐色, 腳趾有橘色成份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印度半島最北部(包含不丹、尼泊爾、孟加拉)、中南半島北部(包含緬甸、泰國、寮國、越南)、中國大陸中南部及東南部、台灣等等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的棕面鶯不遷徙海外, 而是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3/9/2015
拍攝地點:台中大雪山林道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青背山雀(Green-backed Tit), 3/9/2015

青背山雀也屬台灣低中海拔普遍留鳥, 台灣特有亞種, 全球僅見於台灣, 數量估計約數萬隻, 冬天會降遷到低海拔避寒, 常與其他中海拔鳥類混群, 在台中大雪山林道觀察發現牠們也吃山桐子果實, 而青背山雀也非大雪山林道獨有, 也分佈於其他低中海拔山區, 冬天甚少下到烏來避寒, 卻是大雪山林道、杉林溪、奧萬大森林、桃園拉拉山及雪霸國家公園的常客.

台灣赫赫有名的拍鳥聖地 - 台中大雪山林道, 是台灣本土中海拔留鳥的重要棲息地, 住著許多低海拔看不到的本土鳥類, 例如帝雉、藍腹鷴、栗背林鴝、白眉林鴝、紅頭山雀、青背山雀、煤山雀、綠啄木、大赤啄木、鷦鷯、黃羽鸚嘴、火冠戴菊、灰鷽、金翼白眉、棕面鶯、星鴉等等, 其中包含許多全球獨一無二的台灣特有種或台灣特有亞種, 賞鳥人走一趟大雪山林道, 終身難忘. 可惜我鏡頭短, 照片傷眼, 請包涵, 謝謝!


↓ 青背山雀, 停在山桐子上,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請包涵, 謝謝! 攝於台中大雪山林道, 3/9/2015

IMG_9744 青背山雀 Green-backed Tit





IMG_9850 青背山雀 Green-backed Tit





IMG_9851 青背山雀 Green-backed Tit





中文名:青背山雀
別名:綠背山雀
英名:Green-backed Tit
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山雀科(Paridae)
種別: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因印度半島最北部、中國大陸及中南半島北部各有不同亞種而被 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台灣保育法列為第III級其他應予保育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果實、漿果或嫩葉等等
棲地:低中海拔闊葉林及針闊葉混合林之上層
海拔:低中海拔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出現於樹林上層, 常與其他中海拔鳥類混群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2公分, 頭、頸、喉及上胸黑色, 並與黃色腹部的寬闊黑色中央線相連, 臉有大片白斑但不佔滿全臉, 背黃綠色, 故名, 後頸有白斑, 翼灰藍色, 覆羽有二條白色翼帶, 此點有別於大山雀(白頰山雀)的覆羽只有一條白色翼帶, 肋黃色, 腰灰色, 嘴黑色, 腳灰黑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印度半島最北部(包含巴基斯坦、不丹、尼泊爾、印度最北部)、中南半島北部(包含緬甸、寮國、越南)、中國大陸中西部及西南部、台灣等等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的青背山雀不遷徙海外, 而是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3/9/2015
拍攝地點:台中大雪山林道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星鴉(Spotted Nutcracker), 3/9/2015

星鴉為台灣中高海拔普遍留鳥, 台灣物種名錄列為台灣特有亞種, 但台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台灣特有亞種名錄中找不到, 猜測已被移除, 英文名 Spotted Nutcracker 之中有 Nutcracker 一字, 大概是因為牠們很會用啄敲開松柏的毬果以便取食果實之故.

台灣赫赫有名的拍鳥聖地 - 台中大雪山林道, 是台灣本土中海拔留鳥的重要棲息地, 住著許多低海拔看不到的本土鳥類, 例如帝雉、藍腹鷴、栗背林鴝、白眉林鴝、紅頭山雀、青背山雀、煤山雀、綠啄木、大赤啄木、鷦鷯、黃羽鸚嘴、火冠戴菊、灰鷽、金翼白眉、棕面鶯、星鴉等等, 其中包含許多全球獨一無二的台灣特有種或台灣特有亞種, 賞鳥人走一趟大雪山林道, 終身難忘. 可惜我鏡頭短, 照片傷眼, 請包涵, 謝謝!


↓ 星鴉, 攝於台中大雪山林道, 3/9/2015

IMG_0239 星鴉 Spotted Nutcracker





IMG_0244 星鴉 Spotted Nutcracker





IMG_0245 星鴉 Spotted Nutcracker





IMG_0246 星鴉 Spotted Nutcracker





IMG_0263 星鴉 Spotted Nutcracker





IMG_0265 星鴉 Spotted Nutcracker





中文名:星鴉
別名:
英名:Spotted Nutcracker
學名:Nucifraga caryocatactes owstoni (Ingram, 1910)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鴉科(Corv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主食松樹種子, 副食昆蟲、小鳥、鳥蛋、蜂蛹等等
棲地:中高海拔樹林上層
海拔:中高海拔
習性:常單獨出現於樹林上層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32~38公分, 翼及尾羽黑色, 背、胸及腹為巧克力色, 頭頂為暗巧克力色並延伸至頭枕, 臉、胸、上腹及背與後頸交接處密佈白斑, 其中以臉部白斑最寬粗, 有白色下眼框, 眼睛上框則呈點點白斑, 嘴與腳黑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台灣
避寒或避暑地: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3/9/2015
拍攝地點:台中大雪山林道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紅頭山雀(Black-throated Tit), 3/9/2015

紅頭山雀暱稱小叮噹, 也屬台灣中高海拔普遍留鳥, 數量估計約數十萬到一百萬隻, 冬天會降遷到低海拔避寒, 在台中大雪山林道觀察發現牠們不吃山桐子果實, 反而吃水麻果實, 而紅頭山雀也非大雪山林道獨有, 在其他中高海拔山區也有, 冬天甚少下到烏來避寒, 卻是武陵農場、大雪山林道及宜蘭太平山的常客.

台灣赫赫有名的拍鳥聖地 - 台中大雪山林道, 是台灣本土中海拔留鳥的重要棲息地, 住著許多低海拔看不到的本土鳥類, 例如帝雉、藍腹鷴、栗背林鴝、白眉林鴝、紅頭山雀、青背山雀、煤山雀、綠啄木、大赤啄木、鷦鷯、黃羽鸚嘴、火冠戴菊、灰鷽、金翼白眉、棕面鶯、星鴉等等, 其中包含許多全球獨一無二的台灣特有種或台灣特有亞種, 賞鳥人走一趟大雪山林道, 終身難忘.


↓ 紅頭山雀, 停在水麻上, 攝於台中大雪山林道, 3/9/2015

IMG_9970 紅頭山雀 Black-throated Tit





IMG_9972 紅頭山雀 Black-throated Tit





IMG_9968 紅頭山雀 Black-throated Tit





IMG_9963 紅頭山雀 Black-throated Tit





IMG_9978 紅頭山雀 Black-throated Tit





IMG_9831 紅頭山雀 Black-throated Tit





紅頭山雀影片, 來吃水麻, 攝於台中大雪山林道, 3/9/2015



中文名:紅頭山雀
別名:紅頭長尾山雀、小叮噹
英名:Black-throated Tit, Black-throated Bushtit
學名:Aegithalos concinnus concinnus (Gould, 1855)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長尾山雀科(Aegithal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因印度半島最北部、中國大陸及中南半島北部各有不同亞種而被 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果實、種子、昆蟲、花粉等等
棲地:中高海拔闊葉林及針闊葉混合林之上層
海拔:中高海拔
習性:常單獨或小群出現於樹林上層, 常與其他中海拔鳥類混群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0公分, 頭、後頸橘紅色, 故名, 背、覆羽及尾羽為灰藍色, 喉白色, 中央有三角形黑斑, 眼周圍的臉黑色並延伸至頸側, 臉其餘部份為白色並與白色上胸相連, 下胸左右各有一橘紅色寬斑紋且漸漸變窄的延伸至下胸中央, 翼為較淡的藍褐色, 翼緣灰白色, 腹白色, 肋橘紅色, 嘴黑色, 腳橘紅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印度半島最北部(包含巴基斯坦、不丹、尼泊爾、印度最北部)、中南半島北部(包含緬甸、泰國、寮國、越南)、中國大陸中南部及東南部、台灣等等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的紅頭山雀不遷徙海外, 而是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3/9/2015
拍攝地點:台中大雪山林道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

黃腹琉璃(Vivid Niltava), 3/9/2015

黃腹琉璃也屬台灣中海拔留鳥, 台灣特有亞種, 全球僅見於台灣, 數量估計約幾萬隻, 尚稱普遍, 冬天會降遷到低海拔避寒, 台中大雪山林道山桐子果實成熟時, 常可見牠們吃山桐子果實, 而黃腹琉璃也非大雪山林道獨有, 在其他中低海拔山區也有, 每年冬天都有下到烏來避寒, 但數量稀少.

台灣赫赫有名的拍鳥聖地 - 台中大雪山林道, 是台灣本土中海拔留鳥的重要棲息地, 住著許多低海拔看不到的本土鳥類, 例如帝雉、藍腹鷴、栗背林鴝、白眉林鴝、紅頭山雀、青背山雀、煤山雀、綠啄木、大赤啄木、鷦鷯、黃羽鸚嘴、火冠戴菊、灰鷽、金翼白眉、棕面鶯、星鴉等等, 其中包含許多全球獨一無二的台灣特有種或台灣特有亞種, 賞鳥人走一趟大雪山林道, 終身難忘. 可惜我鏡頭短, 照片傷眼, 請包涵, 謝謝!


↓ 黃腹琉璃, 雄鳥, 停在水麻上, 攝於台中大雪山林道, 3/9/2015

IMG_9987 黃腹琉璃 Vivid Niltava





IMG_9984 黃腹琉璃 Vivid Niltava





↓ 黃腹琉璃, 雄鳥, 停在山桐子上,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請包涵, 謝謝! 攝於台中大雪山林道, 3/9/2015

IMG_9742 黃腹琉璃 Vivid Niltava





↓ 黃腹琉璃, 雌鳥, 來吃山桐子, 攝於台中大雪山林道, 3/9/2015

IMG_9898s 黃腹琉璃 Vivid Niltava





IMG_9889 黃腹琉璃 Vivid Niltava





中文名:黃腹琉璃
別名:
英名:Vivid Niltava
學名:Niltava vivida vivida (Swinhoe, 1864)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鶲科(Muscicapidae)
種別: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因中國西南部及中南半島西北部各有許多亞種而被 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台灣保育法列為第III級其他應予保育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果實、種子、昆蟲、無脊椎動物等等
棲地:中海拔樹林上層
海拔:中海拔
習性:常單獨、成對或小群出現於樹林上層, 常吃山桐子果實, 常與其他中海拔鳥類混群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6公分, 雄鳥頭、後頸、背、小覆羽及尾羽為藍色, 部份有藍色琉璃光澤, 翼藍褐色, 喉下半部有一橘黃色三角形, 胸、腹及尾下覆羽皆橘黃色, 甚為醒目, 故名, 嘴與腳黑色; 雌鳥整體為灰褐色, 頭頂及背部有淡淡的藍色成份, 眼框淡黃褐色, 喉及上胸為淡黃褐色與灰褐色相間, 眼至額之間、初級飛羽、次級飛羽、腰、尾羽兩側及尾下覆羽較偏黃褐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台灣
避寒或避暑地: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3/9/2015
拍攝地點:台中大雪山林道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白頭鶇(Island Thrush), 3/9/2015

白頭鶇也屬台灣中高海拔留鳥, 台灣特有亞種, 全球僅見於台灣, 數量稀少, 台中大雪山林道山桐子果實成熟時, 常可見牠們吃山桐子果實, 當然白頭鶇也非大雪山林道獨有, 在其他中高海拔山區也有, 只是數量稀少, 不易見到, 甚少現身於以避寒鳥類聞名的烏來, 去年冬天(2014年12月底)烏來山區卻出現二隻亞成鳥, 轟動一時!

台灣赫赫有名的拍鳥聖地 - 台中大雪山林道, 是台灣本土中海拔留鳥的重要棲息地, 住著許多低海拔看不到的本土鳥類, 例如帝雉、藍腹鷴、栗背林鴝、白眉林鴝、紅頭山雀、青背山雀、煤山雀、綠啄木、大赤啄木、鷦鷯、黃羽鸚嘴、火冠戴菊、灰鷽、金翼白眉、棕面鶯、星鴉等等, 其中包含許多全球獨一無二的台灣特有種或台灣特有亞種, 賞鳥人走一趟大雪山林道, 終身難忘.


↓ 白頭鶇, 雄鳥, 這隻停在山桐子旁一棵松樹上, 只有頭上下左右轉動, 身體不移動, 攝於台中大雪山林道, 3/9/2015

IMG_9672 白頭鶇 Island Thrush





IMG_9683 白頭鶇 Island Thrush





IMG_9684 白頭鶇 Island Thrush





↓ 白頭鶇, 雌鳥, 這隻則來吃山桐子, 攝於台中大雪山林道, 3/9/2015

IMG_9922 白頭鶇 Island Thrush





中文名:白頭鶇
別名:島鶇
英名:Island Thrush
學名:Turdus poliocephalus niveiceps (Hellmayr, 1919)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鶇科(Turdidae)
種別: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因南洋群島及新幾內亞附近的一些島嶼各有許多亞種而被 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台灣保育法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留鳥
主要食物:果實、昆蟲、無脊椎動物等等
棲地:中高海拔樹林底層
海拔:中高海拔
習性:常單獨出現於樹林底層, 常吃山桐子果實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21公分, 雄鳥頭與前頸為白色, 甚為醒目, 故名, 後頸、背、翼及尾羽為黑色, 上胸黑褐色, 逐漸漸層至腹部變成栗褐色, 嘴與腳棕褐色, 嘴尖稍黑; 雌鳥頭頂、後頸、背、翼及尾羽為橄欖綠褐色, 有長而明顯的白眉, 臉及喉橄欖綠褐色並幾乎密佈許多小白斑紋, 其餘類似雄鳥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台灣
避寒或避暑地: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3/9/2015
拍攝地點:台中大雪山林道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金翼白眉(White-whiskered Laughingthrush), 3/9/2015

金翼白眉為台灣中高海拔普遍留鳥, 台灣特有種, 全球僅見於台灣中高海拔山區, 非常親民不怕人, 可說是台中大雪山林道一定拍得到的保證班. 但金翼白眉並非大雪山林道獨有, 牠與酒紅朱雀及岩鷚並列為合歡三寶, 在台灣中高海拔山區相當普遍.

台灣赫赫有名的拍鳥聖地 - 台中大雪山林道, 是台灣本土中海拔留鳥的重要棲息地, 住著許多低海拔看不到的本土鳥類, 例如帝雉、藍腹鷴、栗背林鴝、白眉林鴝、紅頭山雀、青背山雀、煤山雀、綠啄木、大赤啄木、鷦鷯、黃羽鸚嘴、火冠戴菊、灰鷽、金翼白眉、棕面鶯、星鴉等等, 其中包含許多全球獨一無二的台灣特有種或台灣特有亞種, 賞鳥人走一趟大雪山林道, 終身難忘.


↓ 金翼白眉, 這隻就停在遊客耳後約30公分處, 不知何故久久不離, 攝於台中大雪山林道, 3/9/2015

IMG_0361 金翼白眉 White-whiskered Laughingthrush





↓ 肚子圓滾滾地, 看起來山上的伙食辦的不錯 ^_^

IMG_0352 金翼白眉 White-whiskered Laughingthrush





IMG_0342 金翼白眉 White-whiskered Laughingthrush





↓ 這隻則和另一隻連袂在馬路旁覓食, 疑似一公一母, 不怕人, 連 18~135mm 的旅遊鏡都拍到這麼大隻, 距離多近可想而知

IMG_0275 金翼白眉 White-whiskered Laughingthrush





IMG_0278 金翼白眉 White-whiskered Laughingthrush





IMG_0280 金翼白眉 White-whiskered Laughingthrush





IMG_0288 金翼白眉 White-whiskered Laughingthrush





金翼白眉影片, 連 18~135mm 的旅遊鏡都拍到這麼大隻, 距離多近可想而知



金翼白眉影片, 這隻則和另一隻連袂在馬路旁覓食



中文名:金翼白眉
別名:臺灣噪鶥, 玉山噪鶥
英名:White-whiskered Laughingthrush
學名:Trochalopteron morrisonianum (Ogilvie-Grant, 1906) 或 Garrulax morrisonianus (Ogilvie-Grant, 1906)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噪眉科(Leiothrichidae), IUCN 則列為畫眉科(Timaliidae)
種別: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種子、果實、花蜜、無脊椎動物等等
棲地:中高海拔樹冠層
海拔:中高海拔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出現於樹林底層, 亦常出現在大雪山林道馬路旁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28公分, 全身大致為褐色, 頭頂至後頸為黑褐色並有灰褐色斑點, 眉白色且後半段較鮮明, 臉栗褐色, 下顎有白色條紋看起來像落腮鬍, 背、胸及上腹為栗褐色且呈鱗片狀, 翼深灰藍色, 翼兩側有大片金黃褐色斑, 故名, 尾羽深灰藍色, 尾羽兩側有長而大片金黃褐色斑, 尾下覆羽栗褐色, 嘴淡黃褐色, 腳粉紅棕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台灣
避寒或避暑地: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3/9/2015
拍攝地點:台中大雪山林道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