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黑臉鵐(Black-faced Bunting), 2/25/2015

拍灰背椋鳥時, 順路過來拍拍野鵐, 幾隻黑臉鵐經常跑來搶食物, 鳥友們一樣不怎麼樂見, 不過, 正因如此才得以乖乖給拍... ^_^ 黑臉鵐是台灣常客, 普遍冬候鳥, 鵐科中最常見的族群, 不過大部份過冬於北部, 很少到中南部, 每年冬天陽明山及北投貴子坑大排附近都很常見, 應是過冬族群, 主食草籽及穀類, 亦吃昆蟲, 每年春秋二季過境台灣北部沿海, 如野柳及貢寮田寮洋等等, 常於矮草叢覓食草籽.

感謝並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蔡牧起的描述, 出現在台灣的黑臉鵐有3亞種, 一為指名亞種灰頭黑臉鵐Emberiza spodocephala spodocephala (Pallas, 1776), 一為personata日本亞種黑臉鵐Emberiza spodocephala personata (Temminck, 1836), 另一為sordida華南亞種黑臉鵐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 (Blyth, 1844).

台灣生命大百科蔡牧起的描述係採用創用 CC 授權條款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 頭比較黑, 疑是公鳥, 攝於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附近, 2/25/2015

IMG_5139 灰頭黑臉鵐 Black-faced Bunting

IMG_5065 灰頭黑臉鵐 Black-faced Bunting




↓ 頭比較不黑, 疑是母鳥, 攝於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附近, 2/25/2015

IMG_5066 灰頭黑臉鵐 Black-faced Bunting

IMG_5070 灰頭黑臉鵐 Black-faced Bunting




↓ 不知是何亞種, 攝於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附近, 2/25/2015

IMG_5260 黑臉鵐 Black-faced Bunting

IMG_5171 黑臉鵐 Black-faced Bunting




↓ 黑臉鵐(左) vs. 野鵐(右), 疑似為爭奪食物而互嗆, 攝於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附近, 2/25/2015

IMG_5185 黑臉鵐 vs. 野鵐 Black-faced Bunting vs. Yellow Bunting




↓ 黑臉鵐(前) vs. 野鵐(後), 別吵~大家都有份, 攝於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附近, 2/25/2015

IMG_5233 黑臉鵐 vs. 野鵐 Black-faced Bunting vs. Yellow Bunting




中文名:黑臉鵐
別名:青頭雀, 蓬鵐, 青頭鬼兒, 青頭愣
英名:Black-faced Bunting
學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鵐科(Emberiz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 果實和各種穀物
棲地:草叢、灌叢或闊葉林地
海拔:低海拔, 中海拔
習性:常成群活動
特徵:一般特徵: 全身大致為茶褐色調, 且密布縱斑.
繁殖地:分布於歐亞大陸東部, 俄羅斯, 朝鮮, 日本, 印度, 緬甸, 尼泊爾, 中國東北地區, 華北大部, 華中和華南.
避寒或避暑地:中國南方及臺灣
拍攝時間:2/25/2015
拍攝地點: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附近
資料來源: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2. www.iucnredlist.org. Downloaded on 08 July 2015.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