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竹鳥(Rusty Laughingthrush), 1/8/2015

竹鳥為台灣不普遍留鳥, 台灣特有生物中心把竹鳥視為台灣特有亞種, 生性隱秘, 常成群出現於陰暗的樹林底層, 據說竹鳥也會模仿其他鳥類叫聲, 我的確聽到至少2種叫聲.

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 Dickinson (2003) 認為本種分為3個亞種, 其中2亞種產地在中國大陸, 1亞種產地在台灣, 台灣的竹鳥屬於指名亞種 Garrulax poecilorhynchus poecilorhynchus, 部分學者(Collar 2006, Collar & Robson 2007)認為台灣亞種與其它兩亞種的差異顯著, 可視為不同物種, Collar & Robson (2007) 並將本種移至 Dryonastes 屬.

IUCN 紅皮書似乎同意 Collar 2006, Collar & Robson 2007 的分法, 將台灣的竹鳥視為獨立種, 學名 Garrulax poecilorhynchus (Gould, 1863), 英文名 Rusty Laughingthrush; 而把中國大陸的2亞種視為另一獨立種, 學名 Garrulax berthemyi (Oustalet, 1876), 英文名 Buffy Laughingthrush.



↓ 生性隱秘, 常出現於陰暗的樹林底層, 粉難拍, 攝於 1/8/2015, 烏來

IMG_0569 竹鳥 Rusty Laughingthrush





IMG_0591 竹鳥 Rusty Laughingthrush





IMG_0426 竹鳥 Rusty Laughingthrush





中文名:竹鳥
別名:棕噪眉, 棕噪鶥
英名:Rusty Laughingthrush
學名:臺灣生命大百科視為亞種 Garrulax poecilorhynchus poecilorhynchus (Gould, 1863);
IUCN 紅皮書視為獨立種 Garrulax poecilorhynchus (Gould, 1863)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臺灣生命大百科列為噪眉科(Leiothrichidae);
IUCN 紅皮書維基百科列為畫眉科(Timaliidae)
種別:臺灣生命大百科台灣特有生物中心視為台灣特有亞種;
IUCN 紅皮書視為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 果實, 種子
棲地:闊葉林底層, 灌木叢
海拔:中海拔
習性:常成群出現樹林底層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27~28公分, 成鳥全身大致為褐色, 腹部有灰藍色成份, 眼睛外觀甚為特殊, 眼框藍色, 眼後黑色, 嘴基部藍色, 尖端乳黃色, 靠嘴基處有鬚鬚, 尾下覆羽白色, 腳淡灰藍色.
繁殖地:繁殖於台灣中海拔
避寒或避暑地:過冬於台灣, 冬季會降到低海拔.
拍攝時間:1/8/2015
拍攝地點:新北市烏來區
資料來源:以上有些資料來自台灣生命大百科及IUCN 紅皮書, 特此感謝!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Garrulax poecilorhynch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4.3. . Downloaded on 04 March 2015.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

小啄木(Grey-capped Woodpecker), 1/8/2015

小啄木為台灣普遍留鳥, 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 本種分為15個亞種(Dickinson 2003), 台灣的小啄木屬於 Dendrocopos canicapillus kaleensis 亞種, Dickinson (2003) 認為 D. c. kaleensis 僅分布於台灣, 為台灣特有亞種, 但 Clements (2007) 則認為本種有11個亞種, 將 nagamichii 與 obscurus 併入 D. c. kaleensis 亞種, 世界其他種小啄木分佈圖參見 IUCN 紅皮書, 從分佈圖中看得出來世界僅分布於亞洲, 小啄木覓食時常繞樹幹轉圈圈啄食藏在樹皮內的昆蟲.



↓ 看起來像幼鳥, 攝於 1/8/2015, 烏來

IMG_0309 小啄木 Grey-capped Woodpecker





IMG_0316 小啄木 Grey-capped Woodpecker





IMG_0354 小啄木 Grey-capped Woodpecker





IMG_0368 小啄木 Grey-capped Woodpecker





IMG_0304 小啄木 Grey-capped Woodpecker





中文名:小啄木
別名:
英名:Grey-capped Woodpecker, Grey-capped Pygmy Woodpecker
學名:Dendrocopos canicapillus kaleensis (Blyth, 1845)
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科名:啄木鳥科(Picidae)
種別:台灣特有生物中心視為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
棲地:闊葉林
海拔:中海拔
習性:常成對或全家出現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7公分, 成鳥上半身大致為黑色, 下半身大致為白色並密佈縱紋, 翅膀黑色且兩側有小白斑而中央有寬縱斑, 及尾羽大致為黑色, 喉白色, 臉白色, 過眼線淡灰色, 頸側白色並有一黑色寬縱紋沿頰線延伸至嘴基.
繁殖地:繁殖於台灣中海拔
避寒或避暑地:過冬於台灣, 冬季會降到低海拔.
拍攝時間:1/8/2015
拍攝地點:新北市烏來區
資料來源:以上有些資料來自台灣生命大百科及IUCN 紅皮書, 特此感謝!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Picoides canicapill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4.3. . Downloaded on 04 March 2015.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松鴉(Eurasian Jay), 1/8/2015

松鴉又名橿鳥, 台灣普遍留鳥, 台灣特有亞種, 全球僅見於台灣, 平時棲息於中海拔, 冬季會降到低海拔避寒, 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在平地, 身體大致為褐色, 翼及尾羽大致為黑色, 正面看起來像留了一道八字鬍, 叫聲多樣, 據說會模仿其他鳥類的叫聲, 調虎離山, 把其他鳥類引出巢, 以便偷吃它們的雛鳥或鳥蛋, 也會模仿猛禽類(如大冠鷲)的叫聲, 嚇走敵人, 世界其他種松鴉分佈圖參見 IUCN 紅皮書.



↓ 攝於 1/8/2015, 烏來

IMG_0091 松鴉 Eurasian Jay





IMG_0106 松鴉 Eurasian Jay





IMG_0111 松鴉 Eurasian Jay





IMG_0113 松鴉 Eurasian Jay





IMG_0121 松鴉 Eurasian Jay





中文名:松鴉
別名:橿鳥
英名:Eurasian Jay, Jay
學名:Garrulus glandarius taivanus (Gould, 1862)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鴉科(Corvidae)
種別: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種子、果實、昆蟲
棲地:林地、山區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成群
特徵:一般特徵: 看似樹鵲, 身體大致為淡褐色, 翅膀及尾羽大致為黑色, 兩側有2個由小塊天藍色塊斑構成的三角形, 明亮顯眼, 嘴巴上方及臉的兩側有明顯黑斑, 正面看起來像八字鬍.
繁殖地:台灣特有亞種繁殖於台灣中海拔, 國外種分布於西歐, 非洲東部, 亞洲東岸, 東南亞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特有亞種過冬於台灣, 冬季會降到低海拔.
拍攝時間:1/8/2015
拍攝地點:新北市烏來區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小彎嘴(Taiwan Scimitar Babbler), 1/8/2015

今天主要目標是白喉笑鶇, 不期而遇一群小彎嘴.

小彎嘴為台灣普遍留鳥, 原被列為台灣特有亞種(學名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musicus), 現已被視為台灣特有種, 新的學名 Pomatorhinus musicus (Swinhoe, 1859), 全球僅見於台灣; 世界上其他種小彎嘴英名 Streak-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 學名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分佈於中國大陸、不丹、尼泊爾、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越南等地, 世界分佈圖參見 IUCN.


↓ 攝於 1/8/2015, 烏來

IMG_0067 小彎嘴 Taiwan Scimitar Babbler





IMG_0076 小彎嘴 Taiwan Scimitar Babbler





IMG_0058 小彎嘴 Taiwan Scimitar Babbler





IMG_0074 小彎嘴 Taiwan Scimitar Babbler





中文名:小彎嘴畫眉
別名:小彎嘴鹛、小彎嘴、竹腳花眉、奸臣仔鳥
英名:Taiwan Scimitar Babbler
學名:Pomatorhinus musicus (Swinhoe, 1859)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畫眉科(Timaliidae)
種別: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果實, 種子或昆蟲
棲地:樹林, 闊葉林或次生林下層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出現於矮樹叢, 不善飛行, 常跳躍行進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 21 公分, 褐色系, 嘴長而向下彎, 有明顯白眉線及黑色過眼線, 頭近黑色, 臉頰及喉白色, 翅膀暗褐色, 胸腹白色密佈黑色縱紋, 肋與後頸褐色, 嘴上啄黑色, 下啄淡黃白色, 腳暗褐色.
夏羽(繁殖羽):
冬羽(非繁殖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台灣
避寒或避暑地: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1/8/2015
拍攝地點:新北市烏來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以前拍的小彎嘴請見:
小彎嘴(Taiwan Scimitar Babbler), 12/16/2014.
小彎嘴(Taiwan Scimitar Babbler), 11/22/2014.
小彎嘴(Taiwan Scimitar Babbler), 10/26/2014.
小彎嘴(Taiwan Scimitar Babbler), 3/29/2014.
小彎嘴(Taiwan Scimitar Babbler), 3/26/2014.
小彎嘴(Taiwan Scimitar Babbler), 3/18/2014.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黑臉鵐(Black-faced Bunting), 1/6/2015

黑臉鵐是台灣的常客, 普遍冬候鳥, 不過大部份過冬於北部, 很少到中南部, 感謝並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蔡牧起的描述, 出現在台灣的黑臉鵐有3亞種, 一為指名亞種灰頭黑臉鵐E. s. spodocephala (Pallas, 1776), 一為personata日本亞種黑臉鵐E. s. personata (Temminck, 1836), 另一為sordida華南亞種黑臉鵐E. s. sordida (Blyth, 1844).



↓ 疑似指名亞種 spodocephala 灰頭黑臉鵐, 攝於北投貴子坑大排附近, 1/6/2015

IMG_9870 黑臉鵐 Black-faced Bunting




↓ 疑似指名亞種 spodocephala 灰頭黑臉鵐

IMG_9869 黑臉鵐 Black-faced Bunting




IMG_9934 黑臉鵐 Black-faced Bunting




IMG_9938 黑臉鵐 Black-faced Bunting




中文名:黑臉鵐
別名:青頭雀, 蓬鵐, 青頭鬼兒, 青頭愣
英名:Black-faced Bunting
學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鵐科(Emberiz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 果實和各種穀物
棲地:草叢、灌叢或闊葉林地
海拔:低海拔, 中海拔
習性:群居
特徵:一般特徵: 全身大致為茶褐色調, 且密布縱斑.
繁殖地:分布於歐亞大陸東部, 俄羅斯, 朝鮮, 日本, 印度, 緬甸, 尼泊爾, 中國東北地區, 華北大部, 華中和華南.
避寒或避暑地:中國南方及臺灣
拍攝時間:1/6/2015
拍攝地點:台北市北投貴子坑大排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花鳧(Common Shelduck), 1/4/2015

花鳧在台灣被發現的數量不多, 近幾年北部較常出現在關渡濕地、蘆堤及宜蘭, 這次異常親民的出現在新北市金山水田, 堪稱造福鳥友多多, 消息傳出後, 想當然地又引來鳥友連續數週的砲轟, 網路上大部份人認為花鳧是稀有冬候鳥, IUCN 紅皮書則歸類為迷鳥, 世界分佈圖參見: IUCN 紅皮書



↓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請包涵, 謝謝! 攝於 1/4/2015, 新北市金山

IMG_9236





IMG_9167





↓ 雌雄外觀相似, 雄鳥尺寸較大

IMG_9235





↓ 好睏!

IMG_9205





↓ 白天常常睡很久

IMG_9119





↓ 老伴啊! 你睡, 偶來守衛

IMG_9116





↓ 今天有人等飛行版從早上8am等到下午1:30pm, 最後還沒拍到, 實在有夠嘔!

IMG_9269





IMG_9277_





IMG_8814





中文名:花鳧
英名:Common Shelduck, Shelduck
別名:翹鼻麻鴨
學名:Tadorna tadorna (Linnaeus, 1758)
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科名:雁鴨科(Anat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網路上大部份人認為是稀有冬候鳥, IUCN 紅皮書歸類為迷鳥
主要食物:昆蟲、蠕蟲、田螺、蝸牛、甲殼類等等
棲地:泥灘地、水田、濕地、沼澤等等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對出現於水田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 60 cm, 雌雄外觀相似, 雄鳥尺寸較大; 成鳥頭、頸、臉及喉皆黑色, 嘴紅色, 胸腹白色, 胸下有一栗褐色寬頸環, 腹中央有一暗褐色寬中央線並與胸環相接, 上半身中央白色, 兩側黑色但靠尾端栗褐色, 初級飛羽黑色, 尾羽白色而末端黑色, 尾下覆羽淺褐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北歐靠海地區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飛至歐洲南部、非洲北端、中東、印度半島北部、中國南部及東南部、朝鮮半島、日本、台灣等地避寒
拍攝時間:1/4/2015
拍攝地點:新北市金山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白鶴(Siberian White Crane), 1/4/2015

金山清水濕地的小白鶴還在, 今天主要目標是花鳧, 但既然白鶴還在, 就順便再拍一拍, 看來這隻幼鳥把金山當自家了, 畢竟據說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筆記錄哩! 剛發現時可是轟動萬教, 驚動全台! 後來動保處圍起警戒線保護這隻嬌客, 你想這隻迷途小白鶴會乖乖待在警戒線內嗎? 早就自個兒跑出警戒線之外, 到處雲遊去也, 牠還是一點也不怕人.

白鶴在台灣為迷鳥, 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第 I 級瀕臨絕種之野生動物, IUCN 紅皮書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之野生動物, 據說是鶴類之中排名第三瀕臨絕種的鶴, 白鶴僅繁殖於俄國東北部北極圈內一小片地區, 世界分佈圖參見: IUCN 紅皮書, 據估計 2012 年全球數量約 3500~4000 隻.



↓ 攝於 1/4/2015, 新北市金山清水濕地

IMG_8733 白鶴 幼鳥 Siberian White Crane





IMG_8712 白鶴 幼鳥 Siberian White Crane





↓ 白鶴說: 這一點田螺只夠偶塞牙縫

IMG_8726 白鶴 幼鳥 Siberian White Crane





↓ 食物來源是否足夠, 頗令人擔心, 大家都希望牠能存活下來

IMG_8731





IMG_8721 白鶴 幼鳥 Siberian White Crane





IMG_8714 白鶴 幼鳥 Siberian White Crane





IMG_8709





中文名:白鶴
英名:Siberian Crane, Siberian White Crane, Snow Crane
別名:西伯利亞白鶴、雪鶴
學名: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 (Pallas, 1773)
目名:鶴形目(Gruiformes)
科名:鶴科(Gru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第 I 級瀕臨絕種之野生動物, IUCN 紅皮書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之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迷鳥
主要食物:植物、根莖、種子、漿果、田螺、昆蟲、魚、蛙、小哺乳動物等等
棲地:濕地、水田、淺水域、沼澤等等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出現於耕地、水田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 140 cm, 雌雄顏色相似, 但雄鳥較大隻; 成鳥全身白色, 頭頂前半段及臉部從眼後緣起到嘴基均為紅色, 看似戴了一具紅面罩, 嘴暗紅色接近黑褐色, 上啄基部顏色較淡而偏紅, 腳為略帶粉紅的褐色; 幼鳥上半身大致為淺褐色, 臉頰前半段暗紅褐色, 腹及尾下覆羽白色, 長長的頸為淺褐色, 嘴暗紅褐色, 上啄後半段較淡而偏紅棕色, 腳為略帶粉紅的褐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俄國東北部北極圈內一小片地區, 緊靠東西伯利亞海海岸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飛至中國大陸避寒
拍攝時間:1/4/2015
拍攝地點:新北市金山清水濕地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以前拍的白鶴請見: 白鶴(Siberian White Crane), 12/14/2014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

領角鴞(Collared Scops Owl), 1/3/2015

前陣子來到植物園的領角鴞家族一直都在, 領角鴞被台灣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這幾年都造訪植物園, 每每成為眾多大砲的目標, 也吸引許多遊客目光, 領角鴞習性白天大半在睡覺, 偶而張眼俯視一下迷哥迷姊, 或抬抬腿活動活動, 就會引來大砲一陣猛轟.

感謝並根據台灣生命大百科林文宏及劉小如的描述, 領角鴞 "本種共分為15個亞種,與台灣地緣關係較接近者條列如下:O. b. glabripes 分布於台灣。O. b. erythrocampe分布於華中與華南地區以及越南西北部。O. b. umbratilis分布於海南島。O. b. pryeri分布於沖繩。"



↓ 要等牠張眼可要有耐心, 攝於台北植物園, 1/3/2015

IMG_8435 領角鴞 Collared Scops Owl





↓ 白天大半時間都在睡

IMG_8457 領角鴞 Collared Scops Owl





↓ 1/1/2015 看到5隻

IMG_6748 領角鴞 Collared Scops Owl





↓ 攝於台北植物園, 1/1/2015

IMG_6758 領角鴞 Collared Scops Owl





↓ 12/16/2014 這一天躲的又高又暗,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請包涵, 謝謝!

IMG_3038 領角鴞 Collared Scops Owl





中文名:領角鴞
別名:光足鵂鶹、花背耳鴞、赤足木葉鴞
英名:Collared Scops Owl
學名:Otus letti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目名:鴞形目(Strigiformes)
科名:鴟鴞科(Strig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但台灣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小動物
棲地:林地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單獨或全家出現
特徵:一般特徵: 中小型貓頭鷹, 眼紅色, 有明顯耳羽, 具黑色及淡黃褐色雜紋或斑塊, 背面大致為灰褐色, 胸腹大致為乳白色及乳黃色, 參雜不規則的黑色雜紋, 大部分為夜行性猛禽.
繁殖地:分布於印度次大陸、東亞、台灣、中國、日本、東南亞、大巽他群島及菲律賓等地, 台灣的領角鴞留鳥繁殖於台灣.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的領角鴞留鳥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1/3/2015, 1/1/2015, 12/16/2014
拍攝地點:台北植物園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黑翅鳶(Black-winged Kite), 1/1/2015

再拍黑翅鳶 - 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第 II 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網路很多資料顯示, 早年台灣本島無黑翅鳶蹤跡, 要看黑翅鳶得到金門, 自從1999至2001年間雲嘉地區野外出現繁殖成功記錄後, 逐漸擴大到其他縣市, 這次在北投大度路附近築巢育雛, 在台北市生態及環保上意義重大.

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 黑翅鳶本種分為3個亞種, 在臺灣所見者為 vociferus 亞種, 但這次這2隻到底是今年中國大陸飛來台灣的冬候鳥, 還是早年冬候鳥或籠中逸鳥在台灣本土繁殖的後代, 個人不敢斷言, 網路上的新聞則認為是早年於台灣本土繁殖的族群之後代.

黑翅鳶展翅或飛行時, 看起來黑白分明, 可長久滯空旋停搜尋獵物, 主食鼠類.



↓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請包涵, 謝謝! 攝於 1/1/2015, 台北市北投大度路附近

IMG_7037





↓ 這隻額頭看似受傷, 大概是和喜鵲打架了, 常有喜鵲前來群起圍攻挑釁

IMG_7144 黑翅鳶 Black-winged Kite





↓ 一隻看守家園, 另一隻負責捕捉食物, 分工合作

IMG_7147 黑翅鳶 Black-winged Kite





↓ 食物遞給雛鳥後, 再度起身

IMG_7152 黑翅鳶 Black-winged Kite





↓ 除了捕捉食物還要拼厝內ㄟ代誌, 雄鳥拼到眼睛都紅了, 父親真難當!

IMG_7198 黑翅鳶 Black-winged Kite





IMG_7199 黑翅鳶 Black-winged Kite





IMG_7200 黑翅鳶 Black-winged Kite





中文名:黑翅鳶
別名:
英名:Black-winged Kite, Black-shouldered Kite
學名:Elanus caeruleus vociferus (Desfontaines, 1789)
目名:鷹形目(Accipitriformes)
科名:鷹科(Accipitr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台灣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留鳥或冬候鳥
主要食物:鼠類, 哺乳類, 小鳥
棲地:草原樹林(如木麻黃)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對出現於木麻黃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31~37公分, 成鳥乍看之下黑白分明, 細看會發現翅膀其實大部份是淡灰色, 頭、頸、臉、胸、腹及尾下覆羽白色, 但頭頂灰色, 背及尾羽淡灰色, 眼如紅寶石般炯炯發亮有殺氣的樣子, 過眼線黑色, 初級飛羽上半部灰色下半部黑色, 嘴深灰色, 腳黃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冬候鳥繁殖於中國大陸南部, 中南半島, 南洋, 印度半島, 南歐伊比利半島, 非洲; 台灣留鳥繁殖於台灣
避寒或避暑地:冬候鳥過冬於中國大陸南部, 中南半島, 南洋, 印度半島, 南歐伊比利半島, 非洲; 台灣留鳥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1/1/2015
拍攝地點:台北市北投貴子坑大排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台灣藍鵲(Taiwan Magpie), 1/1/2015

今年有3~4隻台灣藍鵲住進台北植物園, 把植物園當成家了, 聽說有築巢, 只是我都沒看到小 baby, 之所以會常駐台北植物園, 我猜是因為之前有好像1年多時間植物園靠和平西路那一大片區域被封閉施工, 長久無人跡的緣故.

台灣藍鵲, 台灣特有種, 全球僅見於台灣, 被台灣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外型大方又漂亮, 台灣最具代表性鳥類之一, 普遍的留鳥, 棲息於低海拔闊葉林, 台灣北部郊外山區樹林相當常見, 兇猛如鷹鷲, 個人曾見識過台灣藍鵲追得貓/鼠/蛇落荒而逃的場面, 亦有被台灣藍鵲正面衝過來並從眼前及頭頂數公分處掠過的經驗.

尾巴甚長, 又稱長尾山娘, 常常一整排列隊飛行, 故又稱長尾陣, 叫聲如 "乖乖乖", 相當聒噪.


↓ 攝於 1/1/2015, 台北植物園

IMG_6917 台灣藍鵲 Taiwan Magpie





↓ 高高在上, 只能仰角拍攝

IMG_6891 台灣藍鵲 Taiwan Magpie





IMG_6895 台灣藍鵲 Taiwan Magpie





IMG_6897 台灣藍鵲 Taiwan Magpie





中文名:台灣藍鵲
別名:長尾山娘, 長尾陣, 台灣暗藍鵲, 山姬, 紅嘴山鵲
英名:Taiwan Magpie, Taiwan Blue Magpie, Formosan Magpie, Formosan Blue Magpie
學名:Urocissa caerulea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鴉科(Corvidae)
種別: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IUCN 紅皮書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台灣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 爬蟲類, 果實, 小鳥
棲地:闊葉林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出現於闊葉林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65公分, 頭、頸、胸為黑色, 其餘大致為藍色, 下腹淡藍白色, 飛羽末端翼緣白色, 嘴腳紅色, 尾羽末端白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台灣特有種繁殖於台灣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特有種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1/1/2015
拍攝地點:台北植物園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