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寬嘴鷸(Broad-billed Sandpiper), 5/17/2014

寬嘴鷸(Broad-billed Sandpiper), 在台灣為不普遍過境鳥/稀有冬候鳥, 小型水鳥, 外觀極易和紅頸濱鷸(紅胸濱鷸或穉鷸)/長趾濱鷸(雲雀鷸)/小濱鷸混淆, 據網路資料顯示, 辨識重點大約是這樣: 寬嘴鷸頭頂看起來像西瓜皮紋路/嘴長/腳褐色成份較重, 紅頸濱鷸嘴短/腳黑色, 長趾濱鷸嘴短/腳黃綠色, 小濱鷸則與紅頸濱鷸極度相似, 小濱鷸體型較小, 腿深灰色, 腿和嘴略長, 嘴端較鈍, 繁殖期小濱鷸頦及喉白色, 背具乳白色"V"字形帶斑, 胸部多深色點斑, 寬嘴鷸繁殖於歐亞極北地區, 包括北歐與俄羅斯極北部, 世界分佈圖請見 IUCN.


↓ 攝於新北市八里挖仔尾, 5/17/2014, 鏡頭太短, 照片傷眼請包涵

IMG_5108





IMG_5114





↓ 寬嘴鷸辨識重點之一是頭頂的直條紋看起來像西瓜皮

IMG_5116





IMG_5136





IMG_5106





↓ 挖仔尾風光

IMG_5199





中文名:寬嘴鷸
俗名:闊嘴鷸、東方寬嘴鷸
英名:Broad-billed Sandpiper
學名:Limicola falcinellus
目名:鴴形目(Charadriiformes)
科名:鷸科(Scolopac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過境鳥或稀有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 無脊椎動物
棲地:海岸, 沙洲, 河口, 潮間帶, 潟湖, 沼澤, 水田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出現於河口、潮間帶、潟湖、水田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6~18公分, 上半身大致為淡灰褐色, 下半身大致為白色, 嘴黑色, 嘴長, 嘴尖向下彎, 頭頂暗褐色並有淡褐白色條紋從額頭上方延伸至後頸, 使頭頂看起來像西瓜皮, 有淡褐白色眉斑, 翼暗褐色, 翼緣灰白色或褐色, 腹白色, 喉、頸與胸白色密佈淡褐色細縱斑, 過眼線前半段暗褐色, 腳黑褐色.
夏羽: 褐色成份突顯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北歐(芬蘭/丹麥/挪威/瑞典/白俄羅斯/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俄羅斯極北地區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阿拉伯半島東部及東南部沿海、紅海南部沿海、印度半島東南沿海、巴基斯坦南部沿海、斯里蘭卡、中南半島西南沿海(含泰國/馬來西亞/緬甸/孟加拉)、台灣、菲律賓、南洋、新幾內亞、澳洲及紐西蘭等地過冬, 過境歐洲大陸、中亞、東亞(含中國大陸、蒙古、日本、北韓、南韓、台灣).
拍攝時間:5/17/2014
拍攝地點:新北市八里挖仔尾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黃頭扇尾鶯(Golden-headed Cisticola), 5/17/2014

再拍黃頭扇尾鶯, 學名 Cisticola exilis volitans, 台灣特有亞種(volitans), 僅見於台灣, 台灣低海拔的普遍留鳥; 世界其他亞種黃頭扇尾鶯分佈於中國大陸南部及東南部/印度/尼泊爾/東南亞/南洋/新幾內亞/澳大利亞, 話雖說是普遍留鳥, 正常情況下卻不會出現在公園或人多地方, 通常是出現於荒郊野外灌木叢或草叢, 叫聲有如貓叫, 常邊叫邊往上以波浪式飛行.


↓ 攝於新北市八里挖仔尾, 5/17/2014

IMG_5342





IMG_5351





IMG_5329





IMG_5339





中文名:黃頭扇尾鶯
別名:
英名:Golden-headed Cisticola
學名:Cisticola exilis volitans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扇尾鶯科(Cisticolidae)
種別:台灣特有亞種(volitans)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
棲地:灌木叢, 草叢, 闊葉林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出現於灌木叢或草叢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0公分, 翅膀及尾羽大致為暗褐色, 羽緣乳黃色, 嘴黑褐色(側面肉褐色), 腳肉褐色, 喉胸腹白色並混合一些乳黃色.
夏羽: 雄鳥頭乳黃色, 雌鳥頭暗褐色
冬羽: 雌雄頭皆暗褐色
相似鳥種:
繁殖地:台灣特有亞種繁殖於台灣, 其他亞種繁殖於中國大陸南部及東南部/印度/尼泊爾/東南亞/南洋/新幾內亞/澳大利亞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特有亞種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5/17/2014
拍攝地點:新北市八里挖仔尾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台灣藍鵲(Taiwan Magpie), 5/14/2014

台灣藍鵲, 台灣特有種, 全球僅見於台灣, 被台灣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外型大方又漂亮, 台灣最具代表性鳥類之一, 普遍的留鳥, 棲息於低海拔闊葉林, 台灣北部郊外山區樹林相當常見, 兇猛如鷹鷲, 個人曾見識過台灣藍鵲追得貓/鼠/蛇落荒而逃的場面, 亦有被台灣藍鵲正面衝過來並從眼前及頭頂數公分處掠過的經驗.

尾巴甚長, 又稱長尾山娘, 常常一整排列隊飛行, 故又稱長尾陣, 叫聲如 "乖乖乖", 堪稱聒噪.


↓ 攝於新北市新店二叭子植物園, 5/14/2014 IMG_5004



IMG_5006



IMG_5008



↓ 幼鳥, 攝於新北市新店二叭子植物園, 5/14/2014 IMG_5017



IMG_5021



IMG_5013



↓ 以前拍的, 攝於陽明山, 4/20/2011



↓ 以前拍的, 攝於陽明山, 4/20/2011



↓ 以前拍的影片, 攝於陽明山, 4/21/2011



↓ 以前拍的影片, 攝於陽明山, 4/27/2011



↓ 以前拍的影片, 攝於陽明山, 4/20/2011



中文名:台灣藍鵲
俗名:長尾山娘, 長尾陣, 台灣暗藍鵲, 山姬, 紅嘴山鵲
英名:Taiwan Magpie, Taiwan Blue Magpie, Formosan Magpie, Formosan Blue Magpie
學名:Urocissa caerulea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鴉科(Corvidae)
種別: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台灣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 爬蟲類, 果實, 小鳥
棲地:闊葉林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出現於闊葉林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65公分, 頭、頸、胸為黑色, 其餘大致為藍色, 下腹淡藍白色, 飛羽末端翼緣白色, 嘴腳紅色, 尾羽末端白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台灣特有種繁殖於台灣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特有種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5/14/2014
拍攝地點:新北市新店二叭子植物園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埃及聖鹮(African Sacred Ibis), 5/11/2014

埃及聖鹮(African Sacred Ibis)原產於非洲, 在台灣為引進鳥, 後來從籠中逸出, 目前已大量繁殖, 北部淡水河潮間帶及關渡濕地隨處可見大群埃及聖鹮, 甚至已擴散至水田, 危及台灣本土的小白鷺、黃頭鷺、夜鷺以及度冬的蒼鷺、大白鷺、中白鷺等鳥類的繁殖與生存, 故被台灣列為移除目標, 計畫以長期區域範圍族群量控制的方式進行防治, 最終達成完全移除的長程目標, 世界分佈圖請見 IUCN.


↓ 在新北市八里挖仔尾覓食的埃及聖鹮, 攝於 5/11/2014, 我鏡頭太短, 照片傷眼請見諒

IMG_4089





↓ 既稱埃及聖鹮, 據說最早產於埃及, 諷刺的是目前埃及已絕種

IMG_4090





IMG_4091





IMG_4092





↓ 埃及聖鹮(左3)和其他水鳥的大小對照(黑面琵鷺, 大白鷺, 小白鷺, 大白鷺)

IMG_4049





以前拍的影片, 攝於 6/6/2011, 五股




中文名:埃及聖鹮
俗名:黑腰朱鷺
英名:African Sacred Ibis
學名: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目名:鸛形目(Ciconiiformes)
科名:朱鷺科(Threskiornithidae)
種別: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引進鳥
主要食物:蝸牛、小型甲殼類、青蛙
棲地:潟湖、沼澤、溼地、農田及河流潮間帶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出現於潟湖、沼澤、溼地、農田及河流潮間帶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65~90公分, 羽色大致為白色, 頭至頸部為黑色, 嘴喙黑色, 嘴形像鐮刀, 腰及翼邊飾羽黑色, 初級、次級飛羽尖端黑色, 尾羽白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非洲中部至南部、非洲馬達加斯加及伊拉克東南方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
拍攝時間:5/11/2014
拍攝地點:新北市八里挖仔尾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埃及國鳥, 會吃危害農業的福壽螺, 因而對台灣有貢獻, 但因大量繁殖而危及台灣本土的小白鷺、黃頭鷺、夜鷺以及度冬的蒼鷺、大白鷺、中白鷺等鳥類的繁殖與生存, 故被台灣列為移除目標, 計畫以長期區域範圍族群量控制的方式進行防治, 最終達成完全移除的長程目標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黃足鷸(Grey-tailed Tattler), 5/11/2014

黃足鷸(Grey-tailed Tattler)是候鳥季節最常見的水鳥之一, 也是最晚北返的水鳥之一, 在台灣為普遍過境鳥, 少數在台灣過冬, 特徵是黃腳灰身, 中等身材的水鳥, 根據網路資料, 繁殖於俄羅斯、日本、北韓、南韓、蒙古等地, 冬季南遷至東南亞、菲律賓、新幾內亞、澳洲及紐西蘭等地過冬, 過境中國大陸、台灣, 世界分佈圖請見 IUCN.


↓ 在新北市八里挖仔尾覓食的黃足鷸, 攝於 5/11/2014, 我鏡頭太短, 照片傷眼請見諒

IMG_3994





IMG_3997





IMG_3977





IMG_4014





中文名:黃足鷸
俗名:東灰鷸、灰尾鷸
英名:Grey-tailed Tattler, Siberian (Grey-tailed) Tattler
學名:Heteroscelus brevipes
目名:鴴形目(Charadriiformes)
科名:鷸科(Scolopac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過境鳥或不普遍冬候鳥
主要食物:肉食性, 小型魚貝類
棲地:海岸, 沙洲, 河口, 沼澤
海拔:低海拔
習性:成群出現, 常見於海岸、沙洲、河口等潮間帶泥濘地.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25公分, 羽色大致為灰色, 腳黃色, 嘴黑色, 但嘴基部有一小段是黃色, 有明顯白色眉斑, 黑色過眼線, 胸及腹側有黑色V形斑, 頸部亦有黑色紋路.
繁殖地:繁殖於俄羅斯、日本、北韓、南韓、蒙古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東南亞、菲律賓、新幾內亞、澳洲及紐西蘭等地過冬, 過境中國大陸、台灣.
拍攝時間:5/11/2014
拍攝地點:新北市八里挖仔尾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黑面琵鷺(Black-faced Spoonbill), 5/11/2014

今年八里挖仔尾的黑面琵鷺盛況空前, 以前大都只來1~2批, 今年卻一直來, 不間斷, 而且一來就停留幾天, 正是最好拍的一年, 不必大老遠跑來台南曾文溪口或高雄茄萣濕地或宜蘭, 這個著名的瀕臨絕種(Endangered)野生動物, 在台灣為稀有冬候鳥.

據統計2012年全世界約2693隻, 創新高記錄, 顯示保育有成, 而2014年黑面琵鷺全球普查台灣有 1659 隻! 台灣為世界黑面琵鷺最大過冬地, 全球主要過冬地包括台灣曾文溪口/香港Deep Bay地區/中國大陸廣東及廣西與海南島相鄰之沿海/海南島, 少數過冬於南韓/日本九州島及琉球群島/越南紅河三角洲, 主要繁殖地在朝鮮半島及中國遼寧省, 世界分佈圖參見IUCN.


↓ 攝於新北市八里挖仔尾, 5/11/2014, 我鏡頭太短, 照片傷眼請見諒

IMG_3781





IMG_3784





IMG_3803





IMG_4032





IMG_4038





↓ 覓食時以嘴左右來回掃動方式在水中撈捕水中生物

IMG_4043





↓ 黑面琵鷺(最左)和其他水鳥的大小對照(大白鷺, 埃及聖鹮, 小白鷺, 大白鷺)

IMG_4049





↓ 覓食影片, 鏡頭太短, 加減看




↓ 理毛影片, 鏡頭太短, 加減看




中文名:黑面琵鷺
別名:黑琵、飯匙鳥
英名:Black-faced Spoonbill
學名:Platalea minor
目名:鸛形目(Ciconiiformes)
科名:朱鷺科(Threskiornith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瀕臨絕種(Endangered)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冬候鳥
主要食物:魚, 蝦, 兩棲類, 水中生物
棲地:河口, 濕地, 沼澤, 潮間帶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出現於河口/濕地/沼澤/潮間帶.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70~85公分, 高約50~60公分, 全身大致為白色, 成鳥嘴黑色, 形狀像中國樂器中的琵琶, 嘴基黑色, 腳黑色, 眼四周黑色並延伸到嘴基; 亞成鳥嘴較偏肉色.
夏羽: 繁殖期冠羽及胸前為黃色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朝鮮半島/中國遼寧省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主要過冬於台灣曾文溪口/香港Deep Bay地區/中國大陸廣東及廣西與海南島相鄰之沿海/海南島, 少數過冬於南韓/日本九州島及琉球群島/越南紅河三角洲.
拍攝時間:5/11/2014
拍攝地點:新北市八里挖仔尾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黃頭扇尾鶯(Golden-headed Cisticola), 5/11/2014

黃頭扇尾鶯(Golden-headed Cisticola), 學名 Cisticola exilis volitans, 台灣低海拔的普遍留鳥, 台灣特有亞種(volitans), 僅見於台灣; 世界其他亞種黃頭扇尾鶯分佈於中國大陸南部及東南部/印度/尼泊爾/東南亞/南洋/新幾內亞/澳大利亞, 話雖說是普遍留鳥, 正常情況下卻不會出現在公園或人多地方, 通常是出現於荒郊野外灌木叢或草叢, 叫聲有如貓叫, 常邊叫邊往上以波浪式飛行.


↓ 攝於新北市八里挖仔尾, 5/11/2014

IMG_3704





IMG_3712





IMG_3653





IMG_3647





IMG_3582





IMG_3872





↓ 影片, 手邊無剪接軟體, 無法把數段影片連接成一個影片檔












中文名:黃頭扇尾鶯
俗名:
英名:Golden-headed Cisticola
學名:Cisticola exilis volitans
目名:燕雀目(Passeriformes)
科名:扇尾鶯科(Cisticolidae)
種別:台灣特有亞種(volitans)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
棲地:灌木叢, 草叢, 闊葉林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出現於灌木叢或草叢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0公分, 翅膀及尾羽大致為暗褐色, 羽緣乳黃色, 嘴黑褐色(側面肉褐色), 腳肉褐色, 喉胸腹白色並混合一些乳黃色.
夏羽: 雄鳥頭乳黃色, 雌鳥頭暗褐色
冬羽: 雌雄頭皆暗褐色
相似鳥種:
繁殖地:台灣特有亞種繁殖於台灣, 其他亞種繁殖於中國大陸南部及東南部/印度/尼泊爾/東南亞/南洋/新幾內亞/澳大利亞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特有亞種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5/11/2014
拍攝地點:新北市八里挖仔尾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反嘴鷸(Terek Sandpiper), 5/8/2014

反嘴鷸(Terek Sandpiper), 在台灣為普遍過境鳥或稀有冬候鳥, 特徵是嘴啄微微往上翹, 因而得名, 上半身大致為灰色, 下半身大致為白色, 嘴黑色, 嘴基橙黃色, 腳橙黃色, 世界分佈圖請見 IUCN.


↓ 一群反嘴鷸, 鏡頭短, 照片傷眼, 純記錄, 請包涵, 攝於八里挖仔尾, 5/8/2014

IMG_2601





↓ 一群反嘴鷸, 其中參雜蒙古鴴/寬嘴鷸/紅頸濱鷸/鐵嘴鴴

IMG_2412





↓ 一群反嘴鷸, 其中參雜紅頸濱鷸/尖尾鷸/東方環頸鴴/鐵嘴鴴

IMG_2440





↓ 一群反嘴鷸, 其中參雜紅頸濱鷸/尖尾鷸/東方環頸鴴/鐵嘴鴴

IMG_2434





中文名:反嘴鷸
俗名:翹嘴鷸
英名:Terek Sandpiper
學名:Xenus cinereus
目名:鴴形目(Charadriiformes)
科名:鷸科(Scolopac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過境鳥/稀有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 無脊椎動物
棲地:河口, 潟湖, 水田, 海岸, 沙洲, 沼澤
海拔:低海拔
習性:少量或成群出現於河口、潟湖及水田等地.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23cm, 上半身大致為灰色及淡灰色(有時帶有褐色成份), 下半身大致為白色, 嘴啄微微往上翹, 因而得名, 嘴黑色, 嘴基橙黃色, 腳橙黃色, 腹白色, 頭頂及後頸淡灰色並遍佈灰色縱紋, 臉、喉與胸白色並遍佈灰色細縱紋, 翅膀左右側各散佈有黑色條紋斑, 遠看似排成一排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俄羅斯(幾乎全境)/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俄羅斯、北韓、南韓、蒙古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非洲大陸東半部及西南部沿海/阿拉伯半島東南部及南部沿海/印度次大陸西部及東南部沿海/斯里蘭卡沿海/東南亞沿海/南洋/台灣/新幾內亞/澳洲/紐西蘭等地過冬, 過境中亞、中國大陸、日本、朝鮮半島、台灣.
拍攝時間:5/8/2014
拍攝地點:新北市八里區挖仔尾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唐白鷺(Chinese Egret), 5/8/2014

每年春過境的四月至五月份, 不普遍的過境鳥唐白鷺大半都會經過新北市八里挖仔尾, 覓食幾天或1~2個禮拜, 補充體力後再起程北返.

唐白鷺外表及尺寸幾乎和小白鷺一樣, 身體都是白色, 腳掌都是黃色, 只差在夏天唐白鷺嘴巴是黃色, 而小白鷺則為黑色, 小白鷺後頭只有兩根飾羽, 而唐白鷺後頭飾羽超過兩根.

唐白鷺外表又和中白鷺很像, 身體都是白色, 唐白鷺與中白鷺嘴巴都是黃色, 差別在唐白鷺腳掌黃色, 而中白鷺腳掌則是黑色.


↓ 不同於小白鷺, 唐白鷺抓魚時採取極低姿勢, 腹部貼近水面, 攝於八里挖仔尾, 5/8/2014

IMG_2058





↓ 抓到啦!

IMG_2070





↓ 逆光, 鏡頭又短, 照片傷眼請包涵, 謝謝

IMG_2071





_MG_1947





IMG_2157





IMG_2122





_MG_1753





↓ 影片, 攝於八里挖仔尾, 5/8/2014




中文名:唐白鷺
俗名:黃嘴白鷺、東方岸白鷺
英名:Chinese Egret
學名:Egretta eulophotes
目名:鸛形目(Ciconiiformes)
科名:鷺科(Arde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易危(Vulnerable), 台灣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2001年估計全世界大約不到3400隻(其中俄羅斯約100隻, 北韓900-1300隻, 南韓600-1000隻, 中國約1000隻), 2012年估計中國大約1500~2000隻成鳥, 據此推算全世界大約3800~15000隻.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過境鳥
主要食物:肉食性, 魚類、兩棲類、昆蟲
棲地:濕地、沼澤、潟湖、河流出海口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出現於濕地、潟湖、河流出海口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55cm, 大小與小白鷺差不多, 腳黑色, 腳掌黃色; 身體其餘部分為白色
夏羽: 嘴啄黃色, 眼先藍色, 後頭多飾羽(而小白鷺只有兩根)
冬羽: 上嘴喙黑色, 下嘴喙黃色, 腳轉為黃綠色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俄羅斯、北韓、南韓和中國大陸.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菲律賓的東維薩亞斯(Eastern Visayas)及馬來西亞的沙勞越(Sarawak)與雪蘭莪(Selangor)過冬, 過境日本、台灣、菲律賓北部、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婆羅州和印度尼西亞.
拍攝時間:5/8/2014
拍攝地點:新北市八里區挖仔尾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