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戴菊(Goldcrest), 10/29/2014

戴菊嬌小可愛的身影又現身野柳, 動個不停的在枝葉間找蟲吃, 頭上有鮮黃冠羽, 是身上最顯眼的地方, 讓牠顯得不單調, 臺灣生命大百科把牠列為稀有過境鳥, 台灣另有人把牠列為稀有冬候鳥, 近幾年都來過野柳, 只是數次及數量不多, 根據 IUCN 資料, 其實戴菊在全球數量一點都不稀有, 廣泛分佈於歐亞二洲, 幾乎涵蓋整個歐洲, 亞洲則主要分佈於俄羅斯中部及西部、喜瑪拉雅山脈南緣地區, 遠東地區則主要分佈於中國大陸東北部及西南部與東南沿海、庫頁島、日本、朝鮮半島及台灣.

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 戴菊有12或13亞種, "出現在台灣的亞種 R. r. japonensis 是諸多亞種中體色較深、頸背灰色較重且翼帶較寬的亞種...".


↓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請包涵, 謝謝! 攝於野柳, 10/29/2014

IMG_5409 戴菊 Goldcrest





IMG_4520 戴菊 Goldcrest





IMG_4499 戴菊 Goldcrest





IMG_4521 戴菊 Goldcrest





IMG_5458 戴菊 Goldcrest





IMG_5508 戴菊 Goldcrest





中文名:戴菊
英名:Goldcrest
俗名:
學名:Regulus regulus japonensis (Blakiston, 1862)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戴菊科(Regulidae)
種別:亞種(japonensis)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過境鳥或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
棲地:針葉林
海拔:低中海拔
習性:常成群或單獨在樹上捕捉昆蟲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 8~11 cm, 上半身大致為橄欖黃色, 下半身大致為污白色, 頭上有冠羽, 冠羽周圍有黑條紋, 頭、頸與頰乳灰色, 下頰有黑色細頰線, 眼黑色, 眼周圍有白框, 額下靠嘴基處白色, 翼暗灰色, 翼兩側各有一白色翼帶, 翼帶旁有一近圓形黑斑, 喉白色, 腹污白色或淡黃白色, 嘴及腳黑色, 腳趾偏黃; 雌鳥冠羽黃色, 雄鳥冠羽偏橘紅色
夏羽:
冬羽: .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俄羅斯中部及西部與遠東沿海地區、芬蘭、瑞典、挪威北部、庫頁島、北海道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歐洲南部、阿爾及利亞與突尼西亞北部、俄羅斯南部、裏海及黑海南岸諸國(土耳其、喬治亞...)、塞普路斯、敘利亞、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喜瑪拉雅山脈南緣地區、中國大陸西南部及東南部、日本、朝鮮半島及台灣等地避寒
拍攝時間:10/29/2014
拍攝地點:野柳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白腹鶇(Pale Thrush), 10/29/2014

白腹鶇在台灣為普遍過境鳥或冬候鳥, 大約每年十一月來臨, 翌年四月北歸, 常於城市各大公園地面覓食, 常吃雀榕果實, 這1~2年來不如往年那麼多見.


↓ 姿勢多半直挺挺, 攝於野柳, 10/29/2014
IMG_5069 白腹鶇 Pale Thrush




IMG_5073 白腹鶇 Pale Thrush




IMG_5103 白腹鶇 Pale Thrush




IMG_5623 白腹鶇 Pale Thrush




↓ 以前拍的, 2011年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滿地都是鶇




以前拍的影片, 攝於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




中文名:白腹鶇
英名:Pale Thrush
別名:
學名:Turdus pallidus (J. F. Gmelin, 1789)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鶇科(Turd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過境鳥或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果實
棲地:低地森林、草原及公園
海拔:低中海拔
習性:常成群在濃密而陰暗的樹林底層活動, 常在公園吃雀榕果實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 23-25 cm, 上半身大致為褐色, 但頭部較暗, 腹部較白, 尾下覆羽白色, 上喙暗褐色, 下喙黃褐色, 腳黃褐色; 雄鳥頭至頸部有灰色成份, 雌鳥則灰色成份極淡, 喉較白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俄國遠東沿海地區及朝鮮半島等地, 少數繁殖於日本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中國大陸南部及東南部、日本南部、台灣、菲律賓等地避寒
拍攝時間:10/29/2014
拍攝地點:野柳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藍尾鴝母鳥(Orange-flanked Bush-robin), 10/29/2014

今年野柳來了不少藍尾鴝, 和黃尾鴝一樣, 最近每次來野柳想錯過牠都難, 藍尾鴝顧名思義尾巴是藍色, 雄鳥則連臉、背、尾部也都是藍色, 不是那種暗淡無光的暗藍色, 而是令人驚豔的鮮藍色! 雌鳥長相就比較普通了, 是毫不起眼的橄褐色, 這符合自然界的常態, 雄性動物通常都比雌性動物漂亮, 因為雄性要競爭交配機會, 這次拍的是母鳥, 不過因為是用旅遊鏡(18-135mm)拍的, 畫質很落漆, 請海涵, 謝謝!

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 本種分為3個亞種, 一為指名亞種藍尾鴝 Tarsiger cyanurus cyanurus (Pallas, 1773), 一為 Tarsiger cyanurus pallidior, 另一亞種為 Tarsiger cyanurus rufilata , 出現在台灣的藍尾鴝為指名亞種.



↓ 以下皆母鳥, 攝於野柳, 10/29/2014

IMG_4837 藍尾鴝 母鳥 Red-flanked Bluetail





IMG_4853 藍尾鴝 母鳥 Red-flanked Bluetail





IMG_4859 藍尾鴝 母鳥 Red-flanked Bluetail





IMG_4850 藍尾鴝 母鳥 Red-flanked Bluetail





中文名:藍尾鴝
俗名:琉璃鶲、青鶲
英名:Orange-flanked Bush-robin, Orange-flanked Bush-Robin, Red-flanked Bluetail
學名:Tarsiger cyanurus cyanurus (Pallas, 1773)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鶲科(Muscicap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冬候鳥或春秋過境鳥
主要食物:昆蟲、種子及果實
棲地:樹林、灌木叢、草叢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出現於樹林、灌木叢或草叢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4公分, 雄鳥與雌鳥的體色差異大, 共同點是腹部大致為白色而腹部兩側橙黃色, 喉白色; 雄鳥臉、背、尾部鮮藍色, 有白色眉斑, 胸白色夾雜淺藍及淺灰褐色; 雌鳥臉、背、翅膀大致為橄褐色, 胸白色夾雜淺橄褐色, 腰至尾羽淺藍色, 眼框白色.
夏羽(繁殖羽):
冬羽(非繁殖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廣泛分布於芬蘭、瑞典、愛沙尼亞、哈薩克、俄國、中國大陸東北部、蒙古北部、朝鮮半島西北部及日本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印度次大陸、中國大陸南部及西南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台灣等地
拍攝時間:10/29/2014
拍攝地點:野柳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黃尾鴝母鳥(Daurian Redstart), 10/29/2014

今年黃尾鴝又大舉入侵野柳, 最近每次來野柳想不看到都難, 黃尾鴝在台灣屬於不普遍冬候鳥, 說是不普遍, 其實春秋冬季並不難見到, 在野柳是常客, 也會出現在都會區的公園、邊緣樹林及屋頂盆栽等等, 黃尾鴝是出名的兇, 搶奪食物時會驅趕藍尾鴝及紅喉鶲等等, 以昆蟲、植物種子及果實為主食.

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 本種分為2個亞種, 一為指名亞種黃尾鴝 Phoenicurus auroreus auroreus (Pallas, 1776), 另一亞種為 Phoenicurus auroreus leucopterus, 出現在台灣的黃尾鴝為指名亞種.


↓ 母鳥, 攝於野柳, 10/29/2014

IMG_5570 黃尾鴝 母鳥 Daurian Redstart





IMG_5571 黃尾鴝 母鳥 Daurian Redstart





IMG_5584 黃尾鴝 母鳥 Daurian Redstart





IMG_5035 黃尾鴝 母鳥 Daurian Redstart





IMG_5556 黃尾鴝 母鳥 Daurian Redstart





中文名:黃尾鴝
別名:常鶲、灰頂紅尾鴝、北紅尾鴝、籬知更鳥
英名:Daurian Redstart
學名:Phoenicurus auroreus auroreus (Pallas, 1776)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鶲科(Muscicap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冬候鳥或春秋過境鳥
主要食物:昆蟲
棲地:林地, 草叢, 森林公園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或成群出現於樹林或草叢等地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5公分, 雄鳥頭頂至後頸銀灰色, 額、臉、喉及背部為黑色, 胸腹橘紅色, 尾下覆羽為澄黃色, 翼兩側各有一明顯白斑; 雌鳥全身大致為褐色, 翼兩側各有一白斑,
夏羽(繁殖羽):
冬羽(非繁殖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俄國東南部、中國大陸東北至四川連線諸省、蒙古東北部、朝鮮半島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中國南部、中國東南部、印度、不丹、緬甸、泰國、寮國、越南、台灣、日本等地
拍攝時間:10/29/2014
拍攝地點:野柳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以前拍的黃尾鴝請見:
黃尾鴝公鳥(Daurian Redstart), 10/24/2014
黃尾鴝(Daurian Redstart), 10/18/2014
黃尾鴝(Daurian Redstart), 11/1/2012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日本鵪鶉(Japanese Quail), 10/29/2014

迷鳥級的日本鵪鶉又來囉! 記錄顯示不是年年都到台灣, 去年及2012年也曾出現在野柳, 日本鵪鶉每次來都遭到重砲部隊盛情款待, 給足面子, 這次個人由於鏡頭短, 照片傷眼, 請包涵, 謝謝!

根據網路資訊, 馴養鵪鶉已成為極成熟的技術, 有多種改良品種, 在日本的品種稱為日本鵪鶉, 日本、中國大陸以及台灣各有不同改良品種, 但都是養來生蛋出售的, 台灣夜市販賣的鳥蛋有些就是鵪鶉蛋; 在歐洲的改良品種則都是養來當肉品出售的, 肉質鮮美.

據說鵪鶉 "營養價值高, 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 脂肪不高, 味甘鹹、性平", "尤其是含有重要的腦素和卵磷脂, 是人類高級神經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 其膽固醇含量較低, 優於雞肉、蛋...《本草綱目》記載: 它具有補五臟, 益中氣, 實筋骨等功效, 據《禮記‧曲禮》中記載, 春秋時鵪鶉已成「上大夫之禮」, 出現在宮廷宴席上"



IMG_4788 日本鵪鶉 Japanese Quail





IMG_4799 日本鵪鶉 Japanese Quail





IMG_4800 日本鵪鶉 Japanese Quail





以前拍的影片, 攝於野柳, 11/2/2012




中文名:日本鵪鶉
俗名:赤喉鶉、紅面鵪鶉、羅群
英名:Japanese Quail
學名:Coturnix japonica
目名:雞形目(Galliformes)
科名:雉科(Phasian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近危(Near Threatened)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迷鳥
主要食物:昆蟲, 穀類等等
棲地:灌木林, 草叢, 農耕地
海拔:低海拔
習性:單獨或成對出現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20公分, 嘴灰色, 腳肉色, 尾巴很短, 乍看之下, 上半身大致為深褐色調, 且看似有幾條粗白線從頭頂延伸至尾部, 而下半身大致為淡黃褐色調(胸部淡黃褐色, 腹部接近灰白色); 細看之下, 上半身大致為暗褐色, 頭頂看似有一條淡黃白色中心線其實是由一段段細矛狀條紋連成一線, 從後頸、背至翅膀有褐色與黑色橫斑, 且看似有幾條或粗或細淡黃白色長條紋, 各條紋其實是由一段段或粗或細淡黃白色矛狀條紋連成的; 下半身密佈淡褐灰色橫斑, 同樣看似有幾條淡黃白色細長的縱條紋, 各條紋其實是由一段段淡黃白色矛狀細條紋連成的, 上胸與頸部交接處的褐色斑顏色較暗; 雄鳥臉、頰和喉赤褐色, 有很長的白色眉斑, 頸側有三條暗褐色粗縱條紋; 雌鳥頰的顏色沒雄鳥深, 腮和喉灰白色.
夏羽(繁殖羽):
冬羽(非繁殖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蘇聯東南部、中國大陸東北部、蒙古東北部、朝鮮半島及日本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印度、不丹、中國大陸中南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地
拍攝時間:10/29/2014
拍攝地點:野柳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繡眼畫眉(Grey-cheeked Fulvetta), 10/28/2014

上陽明山大屯山拍夕陽與雲瀑, 被寒風斜雨擋在二子坪遊客中心, 趁雨小在附近觀察時, 耳中傳來熟悉的聲音, 尋鳥聲搜尋, 終於找到這一群不期而遇的繡眼畫眉, 根據台灣生命大百科, 本種學名 Alcippe morrisonia, 分為7個亞種, 其中 morrisonia 亞種為台灣特有亞種, 僅見於台灣, 台灣山區相當普遍的留鳥, 常與小彎嘴、山紅頭及頭烏線等等其他鳥類混合成群出現.



↓ 大眼炯炯, 粉古錐, 俗稱大目眶仔, 攝於 10/28/2014, 台北市陽明山大屯山

IMG_4127 繡眼畫眉 Grey-cheeked Fulvetta





IMG_4116 繡眼畫眉 Grey-cheeked Fulvetta





IMG_4115 繡眼畫眉 Grey-cheeked Fulvetta





IMG_4183 繡眼畫眉 Grey-cheeked Fulvetta





中文名:繡眼畫眉
俗名:大目眶仔
英名:Grey-cheeked Fulvetta
學名:Alcippe morrisonia morrisonia (Swinhoe, 1863)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畫眉科(Timaliidae)
種別:台灣特有亞種(morrisonia)
保育等級:IUCN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種子、果實
棲地:樹林
海拔:低中高海拔
習性:常與小彎嘴及頭烏線等等其他鳥類混合成群出現
特徵: 一般特徵: 長約 12 公分, 大眼, 有明顯的白色眼眶, 頭、頸、臉與背為灰灰藍藍的鼠灰色, 頭兩側各有一條黑色縱紋從眼上延伸至後背, 翅膀及尾羽橄欖褐色, 翼尖灰藍色, 下半身為帶有污白色的淡黃褐色, 腳黃褐色.
夏羽(繁殖羽):
冬羽(非繁殖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台灣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
拍攝時間:10/28/2014
拍攝地點:台北市陽明山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以上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台灣藍鵲(Taiwan Magpie), 10/26/2014

上陽明山大屯山拍夕陽與雲瀑, 不期而遇一群台灣藍鵲、小彎嘴與繡眼畫眉.

台灣藍鵲, 台灣特有種, 全球僅見於台灣, 被台灣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外型大方又漂亮, 台灣最具代表性鳥類之一, 普遍的留鳥, 棲息於低海拔闊葉林, 台灣北部郊外山區樹林相當常見, 兇猛如鷹鷲, 個人曾見識過台灣藍鵲追得貓/鼠/蛇落荒而逃的場面, 亦有被台灣藍鵲正面衝過來並從眼前及頭頂數公分處掠過的經驗.

尾巴甚長, 又稱長尾山娘, 常常一整排列隊飛行, 故又稱長尾陣, 叫聲如 "乖乖乖", 相當聒噪.


↓ 台灣藍鵲正在撿食人類故意留下的食物, 奇啦! 陽明山不是禁止餵食野生動物嗎? 攝於 10/26/2014, 台北市陽明山大屯山

IMG_2429 臺灣藍鵲 Taiwan Magpie





IMG_2425 臺灣藍鵲 Taiwan Magpie





IMG_2426 臺灣藍鵲 Taiwan Magpie





↓ 以前拍的影片, 攝於陽明山, 4/21/2011



↓ 以前拍的影片, 攝於陽明山, 4/27/2011



↓ 以前拍的影片, 攝於陽明山, 4/20/2011



中文名:台灣藍鵲
俗名:長尾山娘, 長尾陣, 台灣暗藍鵲, 山姬, 紅嘴山鵲
英名:Taiwan Magpie, Taiwan Blue Magpie, Formosan Magpie, Formosan Blue Magpie
學名:Urocissa caerulea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鴉科(Corvidae)
種別: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台灣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 爬蟲類, 果實, 小鳥
棲地:闊葉林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出現於闊葉林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65公分, 頭、頸、胸為黑色, 其餘大致為藍色, 下腹淡藍白色, 飛羽末端翼緣白色, 嘴腳紅色, 尾羽末端白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台灣特有種繁殖於台灣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特有種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10/26/2014
拍攝地點:台北市陽明山大屯山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小彎嘴(Taiwan Scimitar-babbler), 10/26/2014

上陽明山大屯山拍夕陽與雲瀑, 不期而遇一群小彎嘴、台灣藍鵲與繡眼畫眉.

小彎嘴(Taiwan Scimitar Babbler), 台灣普遍留鳥, 原被列為台灣特有亞種(學名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musicus), 現已被視為台灣特有種, 新的學名 Pomatorhinus musicus (Swinhoe, 1859), 世界僅見於台灣; 世界上其他種小彎嘴英名 Streak-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 學名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分佈於中國大陸、不丹、尼泊爾、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越南等地, 世界分佈圖參見 IUCN.


↓ 攝於 10/26/2014, 台北市陽明山大屯山

IMG_2544 小彎嘴 Taiwan Scimitar-babbler





IMG_2520 小彎嘴 Taiwan Scimitar-babbler





IMG_2526 小彎嘴 Taiwan Scimitar-babbler





IMG_2492 小彎嘴 Taiwan Scimitar-babbler





IMG_2479 小彎嘴 Taiwan Scimitar-babbler





以前拍的影片




中文名:小彎嘴畫眉
俗名:小彎嘴鹛、小彎嘴、竹腳花眉、奸臣仔鳥
英名:Taiwan Scimitar Babbler
學名:Pomatorhinus musicus (Swinhoe, 1859)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畫眉科(Timaliidae)
種別: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雜食性, 果實, 種子或昆蟲
棲地:樹林, 闊葉林或次生林下層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出現於矮樹叢, 不善飛行, 常跳躍行進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 21 公分, 褐色系, 嘴長而向下彎, 有明顯白眉線及黑色過眼線, 頭近黑色, 臉頰及喉白色, 翅膀暗褐色, 胸腹白色密佈黑色縱紋, 肋與後頸褐色, 嘴上啄黑色, 下啄淡黃白色, 腳暗褐色.
夏羽(繁殖羽):
冬羽(非繁殖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台灣
避寒或避暑地: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10/26/2014
拍攝地點:台北市陽明山大屯山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以前拍的小彎嘴請見:
小彎嘴(Taiwan Scimitar Babbler), 3/29/2014.
小彎嘴(Taiwan Scimitar Babbler), 3/26/2014.
小彎嘴(Taiwan Scimitar Babbler), 3/18/2014.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褐色柳鶯(Dusky Warbler), 10/24/2014

褐色柳鶯, 簡稱褐柳鶯, 在台灣被列為不普遍過境鳥或冬候鳥, 過去也曾造訪野柳, 最近又來了, 當然又成為重砲部隊轟擊的目標之一, 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 褐色柳鶯有數個亞種, 出現在台灣度冬的為指名亞種 Phylloscopus fuscatus fuscatus (Blyth, 1842), 詳見臺灣生命大百科褐色柳鶯.



↓ 旅遊鏡(18~135mm)拍攝, 畫質傷眼, 請海涵, 3Q! 攝於野柳, 10/24/2014

IMG_0903 褐色柳鶯 Dusky Warbler





IMG_0925 褐色柳鶯 Dusky Warbler





IMG_0964 褐色柳鶯 Dusky Warbler





IMG_0878 褐色柳鶯 Dusky Warbler





中文名:褐色柳鶯
英名:Dusky Warbler
俗名:褐柳鶯
學名:Phylloscopus fuscatus fuscatus (Blyth, 1842)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鶯亞科(Sylvi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冬候鳥/過境鳥
主要食物:昆蟲
棲地:灌木叢、樹林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出現於平地至山區的灌木叢或樹林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 12 cm, 上半身大致為帶點灰黑的污褐色, 下半身大致為帶點淡黃的污白色, 有長長的帶點淡黃的污白色眉線, 過眼線暗褐色, 臉亦為帶點淡黃的污白色, 嘴暗褐色, 腳肉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 指名亞種 Phylloscopus fuscatus fuscatus 繁殖於西伯利亞的中、東部及東北部至蒙古北部、中國東北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 指名亞種 Phylloscopus fuscatus fuscatus 度冬區在南亞至中南半島及台灣、海南等地
拍攝時間:10/24/2014
拍攝地點:野柳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灰背鶇(Grey-backed Thrush), 10/24/2014

灰背鶇, 又稱灰背赤腹鶇, 在台灣被IUCN列為迷鳥, 台灣鳥界列為稀有過境鳥或冬候鳥, 過去曾蒞臨野柳, 最近又來了, 頓時又成為主角之一, 當然又成為重砲部隊轟擊的主要目標, 灰背鶇橘紅色的腹部配上灰藍的背, 比一般其他色彩平淡變化不大的鶇科好看多了.



↓ 旅遊鏡(18~135mm)拍攝, 畫質傷眼, 請海涵, 謝謝! 攝於野柳, 10/24/2014

IMG_1483 灰背鶇 Grey-backed Thrush





IMG_1482 灰背鶇 Grey-backed Thrush





↓ 根據網路眾多人的說法, 母鳥的頭、背及喉部帶有褐色成份, 公鳥則無, 故這隻是母鳥?

IMG_1474 灰背鶇 Grey-backed Thrush





↓ 前景模糊身影為黃尾鴝, 攝於野柳, 10/24/2014

IMG_1442 灰背鶇 Grey-backed Thrush





中文名:灰背鶇
英名:Grey-backed Thrush
俗名:灰背赤腹鶇、唐赤腹、金胸鶇
學名:Turdus hortulorum (Sclater, 1863)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鶇亞科(Turd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在台灣被IUCN列為迷鳥, 台灣鳥界列為稀有過境鳥或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種子及果實
棲地:闊葉林、灌木叢、草叢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出現於灌木叢、草叢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 21-24 cm, 上半身灰色, 帶有淡淡的銅色, 嘴灰黑色, 喉灰白色, 有灰黑色縱斑, 胸淡灰色, 有灰黑色斑點, 腹淡灰色, 腹側橘色, 腳肉色或橘黃色
夏羽:
冬羽: .
相似鳥種:
繁殖地:大部分繁殖於俄國東南角, 中國大陸東北角, 少部分繁殖於朝鮮半島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中國大陸東南部、香港、澳門、越南、台灣等地避寒;
拍攝時間:10/24/2014
拍攝地點:野柳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茅斑蝗鶯(Lanceolated Warbler), 10/24/2014

最近野柳茅斑蝗鶯有點小爆發, 每次來都有, 茅斑蝗鶯經常像老鼠一樣在草叢裡面躦來躦去, 有時行動躡手躡腳, 好像有人稱牠為鼠鳥, 主食昆蟲, 在台灣被列為稀有的春秋過境鳥, 近來每年都會過境野柳, 都轟動一時; 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 出現在台灣的茅斑蝗鶯有2亞種, 一為大陸亞種 L. l. lanceolata (Temminck, 1840), 另一為日本亞種 L. l. hendersonii (Cassin, 1858), 以上資料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 旅遊鏡(18~135mm)拍攝, 畫質傷眼, 請海涵, 謝謝! 攝於野柳, 10/24/2014

IMG_2163 茅斑蝗鶯 Lanceolated Warbler





IMG_2121 茅斑蝗鶯 Lanceolated Warbler





IMG_2223 茅斑蝗鶯 Lanceolated Warbler





中文名:茅斑蝗鶯
英名:Lanceolated Warbler
別名:黑紋蝗鶯
學名:大陸亞種 Locustella lanceolata lanceolata (Temminck, 1840) 或 日本亞種 Locustella lanceolata hendersonii (Cassin, 1858)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臺灣生命大百科列為蝗鶯科(Locustellidae), IUCN列為鶯科(Sylvi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過境鳥
主要食物:小昆蟲
棲地:草叢、農田、沼澤
海拔:低海拔
習性:單獨或成群出現於草叢、沼澤等地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 12 cm, 全身參雜或濃或淡的灰色, 黑色及白色, 上身帶有極淡的紫黃色, 下身帶有極淡的黃色, 白色眉斑, 黑色過眼線, 喉及腹白色, 胸白色有黑色細縱斑, 頭灰色有黑色細條紋, 背灰色有黑色粗條紋, 翅膀及尾羽為黑色有灰白色羽緣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俄國, 哈薩克北部, 中國大陸東北部, 蒙古西北部, 朝鮮半島, 日本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印度東北部、尼泊爾、孟加拉、東南亞、印尼、汶萊等地避寒; 在台灣為過境鳥
拍攝時間:10/24/2014
拍攝地點:野柳
資料來源:部份資料來自: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 Locustella lanceolat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5: e.T22714654A67262078.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5-4.RLTS.T22714654A67262078.en. Downloaded on 01 February 2016.
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條款: 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銹鵐(Chestnut Bunting), 10/24/2014

這次銹鵐算是用自己相機拍的首拍, 以前都是用別人相機拍, 去年野柳銹鵐有點小爆發, 當時自己相機摔壞了...XD, 銹鵐在台灣被定位為不普遍過境鳥, 還真的不多見, 公鳥頭臉背都是栗紅色, 喉栗紫色, 下半身黃色, 一般鵐科羽色都平淡如麻雀, 公銹鵐算是異類, 色彩鮮艷到不像鵐, 炫彩奪目! 可惜今秋至今為止公鳥只曇花一現.



↓ 母鳥, 旅遊鏡(18~135mm)拍攝, 噪點多到嚇人...XD, 畫質傷眼, 請海涵, 謝謝! 攝於野柳, 10/24/2014

IMG_1210cs 銹鵐 雌鳥 Chestnut Bunting





IMG_1311 銹鵐 雌鳥 Chestnut Bunting





IMG_1292 銹鵐 雌鳥 Chestnut Bunting





IMG_1282 銹鵐 雌鳥 Chestnut Bunting





IMG_1278 銹鵐 雌鳥 Chestnut Bunting





IMG_1166g 銹鵐 雌鳥 Chestnut Bunting





中文名:銹鵐
英名:Chestnut Bunting
俗名:栗鵐、鄉鵐
學名:Emberiza rutila (Pallas, 1776)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鵐科(Emberiz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過境鳥
主要食物:種子, 有時會吃小昆蟲
棲地:草原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出現於灌木叢、草叢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 14-15 cm
夏羽: 公鳥頭、臉、頸、背、上胸、肩羽及尾上覆羽都是栗紅色, 喉栗紫色, 下半身黃色, 腹兩側有黑色縱紋; 母鳥類似冬羽
冬羽: 公鳥類似夏羽但顏色較暗; 母鳥頭頂、後頸暗褐色, 眉線淡黃色, 上半身看起來像有黑色縱紋夾雜一些污黃色及橄欖綠, 腰栗褐色, 下半身白黃色, 腹兩側有少許黑色縱紋, 全身帶點淡淡的橄欖綠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俄國中部, 延伸到與蒙古及中國大陸交界地區、蒙古中部及北部、中國大陸東北的北部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中國南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地避寒; 過境中國大陸、朝鮮半島、日本、台灣等地
拍攝時間:10/24/2014
拍攝地點:野柳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