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攀雀雌鳥(Chinese Penduline Tit), 4/6/2015

這次又只拍到攀雀雌鳥, 2015年3月下旬華江雁鴨自然公園來了一群迷鳥級的攀雀, 立刻造成大轟動, 天天大砲雲集, 最多超過200多砲, 陣仗壯觀, 這一波攀雀主要是來吃蘆葦上一種看似蚜蟲的東西.

從IUCN資料看來, 攀雀主要繁殖於中國大陸的內蒙古及黑龍江省, 俄羅斯與黑龍江省交界地區, 被IUCN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但台灣不在牠們遷徙路徑上, 故在台灣為稀有迷鳥, 可惜我只有18~135mm旅遊鏡, 照片傷眼, 謝謝包涵! 資料來源: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Remiz consobri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2. . Downloaded on 02 September 2015.


↓ 今天又只拍到雌鳥, 雄鳥過眼線明顯黑色, 雌鳥過眼線褐色, 整體看起來顏色比較淡一點, 攝於台北市華江雁鴨公園, 4/6/2015

IMG_4849 攀雀 Chinese Penduline Tit





IMG_4851 攀雀 Chinese Penduline Tit





IMG_4748 攀雀 Chinese Penduline Tit





IMG_4901 攀雀 Chinese Penduline Tit





IMG_4914 攀雀 Chinese Penduline Tit





中文名:攀雀
別名:中華攀雀
英名:Chinese Penduline Tit
學名:Remiz consobrinus (Swinhoe, 1870)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攀雀科(Remiz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迷鳥
主要食物:無脊椎動物、昆蟲、草籽等等
棲地:濕地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於濕地活動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0.5公分, 褐色系, 看起來像伯勞, 雄鳥頭灰色, 過眼線明顯黑色, 嘴及腳灰黑色, 上下啄交接處偏白色, 眉線與臉頰偏白色, 其餘身體上半身褐色(背部有一橫向弧形深褐色寬紋, 尾羽黑褐色), 下半身淺黃褐色; 雌鳥頭淺黃褐色, 過眼線褐色, 其餘身體類似雄鳥, 但顏色較淡一點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中國大陸的內蒙古及黑龍江省, 俄羅斯與黑龍江省交界地區等等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中國大陸從江蘇到湖南一帶、中國大陸廣東南部、中國大陸雲南大理湖北方、朝鮮半島南端、日本本洲西南部及九州西半部等地避寒
拍攝時間:4/6/2015
拍攝地點: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Remiz consobri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2. . Downloaded on 02 September 2015.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台北植物園拍鳥(4/4/2015)

↓ 栗小鷺, 英名 Cinnamon Bittern, 學名 Ixobrychus cinnamomeus (Gmelin, 1789), 鵜形目(Pelecaniformes), 鷺科(Ardeidae), 台灣普遍留鳥, 普遍卻不常見, 這幾年固定出現在台北植物園

IMG_4266 栗小鷺 Cinnamon Bittern





↓ 白腰鵲鴝, 引進鳥, 英名 White-rumped Shama, 學名 Copsychus malabaricus (Scopoli, 1786), 雀形目(Passeriformes), 鶲科(Muscicapidae), 這幾年也固定出現在台北植物園

IMG_4289

IMG_4294





↓ 鵲鴝, 最早也是引進鳥, 英名 Oriental Magpie-robin, 學名 Copsychus saularis (Linnaeus, 1758), 雀形目(Passeriformes), 鶲科(Muscicapidae), 普遍可見於台北市與新北市的公園

IMG_4306 鵲鴝 公鳥 Oriental Magpie-Robin





↓ 臺灣藍鵲(長尾山娘,紅嘴山鵲), 英名 Taiwan Magpie/Taiwan Blue Magpie/Formosan Magpie, 學名 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3), 雀形目(Passeriformes), 鴉科(Corvidae), 台灣特有種, 台灣普遍留鳥, 在台灣被列為第 II 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IUCN 紅皮書則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2007年以全球網友52萬多票獲選為台灣國鳥

IMG_4329 台灣藍鵲 Taiwan Magpie

IMG_4317 台灣藍鵲 Taiwan Magpie





↓ 白腹鶇, 英名 Pale Thrush, 學名 Turdus pallidus (J. F. Gmelin, 1789), 雀形目(Passeriformes), 鶇科(Turdidae), 在台灣為普遍冬候鳥

IMG_4378 白腹鶇 Pale Thrush

IMG_4365 白腹鶇 Pale Thrush

IMG_4369 白腹鶇 Pale Thrush





↓ 小彎嘴(小彎嘴畫眉), 台灣特有種, 台灣普遍留鳥, 英名 Taiwan Scimitar Babbler, 學名 Pomatorhinus musicus (Swinhoe, 1859), 雀形目(Passeriformes), 畫眉科(Timaliidae)

IMG_4399 小彎嘴 Taiwan Scimitar Babbler

IMG_4422 小彎嘴 Taiwan Scimitar Babbler

IMG_4425 小彎嘴 Taiwan Scimitar Babbler

IMG_4434 小彎嘴 Taiwan Scimitar Babbler

IMG_4435 小彎嘴 Taiwan Scimitar Babbler

IMG_4438 小彎嘴 Taiwan Scimitar Babbler

IMG_4441 小彎嘴 Taiwan Scimitar Babbler

IMG_4452 小彎嘴 Taiwan Scimitar Babbler





↓ 烏鶇(黑鶇), 在台灣為稀有冬候鳥或過境鳥, 英名 Eurasian Blackbird/Common Blackbird/Blackbird, 學名 Turdus merula mandarinus (Bonaparte, 1850), 雀形目(Passeriformes), 鶇科(Turdidae), 距離遠, 旅遊鏡只能拍這樣了, 謝謝包涵!

IMG_4490 烏鶇 Eurasian Blackbird

IMG_4484 烏鶇 Eurasian Blackbird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攀雀雌鳥(Chinese Penduline Tit), 3/31/2015

上次只拍到攀雀雄鳥, 這次終於拍到雌鳥! 2015年3月下旬華江雁鴨自然公園來了一群迷鳥級的攀雀, 立刻造成大轟動, 天天大砲雲集, 最多超過200多砲, 陣仗壯觀.

從IUCN資料看來, 攀雀主要繁殖於中國大陸的內蒙古及黑龍江省, 俄羅斯與黑龍江省交界地區, 被IUCN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但台灣不在牠們遷徙路徑上, 故在台灣為稀有迷鳥, 可惜我只有18~135mm旅遊鏡, 照片傷眼, 謝謝包涵! 資料來源: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Remiz consobri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2. . Downloaded on 02 September 2015.


↓ 這一天只拍到雌鳥, 雄鳥過眼線明顯黑色, 雌鳥過眼線褐色, 整體看起來顏色比較淡一點, 攝於台北市華江雁鴨公園, 3/31/2015

IMG_3355 攀雀 Chinese Penduline Tit





IMG_3356 攀雀 Chinese Penduline Tit





IMG_3341 攀雀 Chinese Penduline Tit





IMG_3333 攀雀 Chinese Penduline Tit





↓ 後來拍的雌鳥, 攝於 4/6/2015, 台北市華江雁鴨公園

IMG_4901 攀雀 Chinese Penduline Tit





↓ 後來拍的雌鳥, 攝於 4/6/2015, 台北市華江雁鴨公園

IMG_4851 攀雀 Chinese Penduline Tit





中文名:攀雀
別名:中華攀雀
英名:Chinese Penduline Tit
學名:Remiz consobrinus (Swinhoe, 1870)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攀雀科(Remiz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迷鳥
主要食物:無脊椎動物、昆蟲、草籽等等
棲地:濕地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於濕地活動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0.5公分, 褐色系, 看起來像伯勞, 雄鳥頭灰色, 過眼線明顯黑色, 嘴及腳灰黑色, 上下啄交接處偏白色, 眉線與臉頰偏白色, 其餘身體上半身褐色(背部有一橫向弧形深褐色寬紋, 尾羽黑褐色), 下半身淺黃褐色; 雌鳥頭淺黃褐色, 過眼線褐色, 其餘身體類似雄鳥, 但顏色較淡一點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中國大陸的內蒙古及黑龍江省, 俄羅斯與黑龍江省交界地區等等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中國大陸從江蘇到湖南一帶、中國大陸廣東南部、中國大陸雲南大理湖北方、朝鮮半島南端、日本本洲西南部及九州西半部等地避寒
拍攝時間:3/31/2015
拍攝地點: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Remiz consobri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2. . Downloaded on 02 September 2015.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攀雀雄鳥(Chinese Penduline Tit), 3/29/2015

2015年3月下旬華江雁鴨自然公園來了一群迷鳥級的攀雀, 立刻造成大轟動, 天天大砲雲集, 最多超過200多砲, 陣仗壯觀, 攀雀主食無脊椎動物、昆蟲等等, 這一波在華江雁鴨自然公園吃蘆葦上一種看似蚜蟲的東西, 鳥小, 在蘆葦叢中鑽來鑽去, 很少爬上蘆葦頂層來站孤枝, 不甚好拍.

從IUCN資料看來, 攀雀主要繁殖於中國大陸的內蒙古及黑龍江省, 俄羅斯與黑龍江省交界地區, 被IUCN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但台灣不在牠們遷徙路徑上, 故在台灣為稀有迷鳥, 可惜我只有18~135mm旅遊鏡, 照片傷眼, 謝謝包涵! 資料來源: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Remiz consobri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2. . Downloaded on 02 September 2015.


↓ 今天只拍到雄鳥, 雄鳥過眼線明顯黑色, 雌鳥過眼線褐色, 攀雀主要是來吃蘆葦上一種看似蚜蟲的東西, 如圖中的小白點, 攝於台北市華江雁鴨公園, 3/29/2015

IMG_2791 攀雀 Chinese Penduline Tit





IMG_2967 攀雀 Chinese Penduline Tit





IMG_2948 攀雀 Chinese Penduline Tit





IMG_2780 攀雀 Chinese Penduline Tit





IMG_2777 攀雀 Chinese Penduline Tit





IMG_2970 攀雀 Chinese Penduline Tit





IMG_2624





中文名:攀雀
別名:中華攀雀
英名:Chinese Penduline Tit
學名:Remiz consobrinus (Swinhoe, 1870)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攀雀科(Remiz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迷鳥
主要食物:無脊椎動物、昆蟲、草籽等等
棲地:濕地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於濕地活動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0.5公分, 褐色系, 看起來像伯勞, 雄鳥頭灰色, 過眼線明顯黑色, 嘴及腳灰黑色, 上下啄交接處偏白色, 眉線與臉頰偏白色, 其餘身體上半身褐色(背部有一橫向弧形深褐色寬紋, 尾羽黑褐色), 下半身淺黃褐色; 雌鳥頭淺黃褐色, 過眼線褐色, 其餘身體類似雄鳥, 但顏色較淡一點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中國大陸的內蒙古及黑龍江省, 俄羅斯與黑龍江省交界地區等等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中國大陸從江蘇到湖南一帶、中國大陸廣東南部、中國大陸雲南大理湖北方、朝鮮半島南端、日本本洲西南部及九州西半部等地避寒
拍攝時間:3/29/2015
拍攝地點: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Remiz consobri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2. . Downloaded on 02 September 2015.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白琵鷺(Eurasian Spoonbill), 3/21/2015

據說蘆洲堤防下的淡水河來了6隻白琵鷺, 由於沒拍過, 儘管身邊只有18~135mm旅遊鏡, 還是興沖沖地跑去拍, 蘆堤的鳥是出名的遠拍型, 鳥通常在50~500公尺之外, 你只能站在堤防遠遠拍, 沒人想陷身淡水河退潮時的爛泥裡, 所以鳥友比較少來, 到場時只我一人在, 靠經驗判斷遠遠認出牠們, 一開始約在300公尺之外, 只能望鳥生嘆, 後來竟然飛到約100公尺左右, 終於拍到一些模糊身影, 有記錄到就好!

白琵鷺大部份繁殖於歐洲及中亞, 在俄羅斯及中國大陸繁殖的數量稀少, 全球總數還不少, 2006年數量約66000~140000, 因而被IUCN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在台灣則是很稀有的冬候鳥, 數量比瀕臨危險級(Endangered)的黑面琵鷺還少, 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資料來源: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Platalea leucorodi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2. . Downloaded on 02 September 2015.


↓ 照片傷眼, 謝謝包涵! 攝於新北市蘆洲堤防, 3/21/2015

IMG_1842s 白琵鷺 Eurasian Spoonbill





IMG_1954 白琵鷺 Eurasian Spoonbill





IMG_1946 白琵鷺 Eurasian Spoonbill





IMG_1976 白琵鷺 Eurasian Spoonbill





中文名:白琵鷺
別名:歐亞琵鷺、琵鷺、歐洲琵鷺
英名:Eurasian Spoonbill, Spoonbill, European Spoonbill
學名:Platalea leucorodia leucorodia (Linnaeus, 1758)
目名:鵜形目(Pelecaniformes)
科名:鹮科(Threskiornith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IUCN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冬候鳥
主要食物:主食小魚、無脊椎動物(如蠕蟲、蝦)、水生昆蟲等等, 副食藻類及水生植物
棲地:潮間帶、潟湖、魚池、河口、湖泊、沼澤、濕地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小群活動, 偶而單獨活動, 覓食時以嘴伸入淺水中左右橫掃捕食, 此點與黑面琵鷺相同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70~95公分, 嘴腳黑色, 全身其餘部份幾乎全白, 嘴形像琵琶或飯匙, 故名
夏羽: 頭頂長出下垂式冠羽, 上胸出現黃斑, 嘴尖變黃色
冬羽: 嘴腳黑色, 全身其餘部份幾乎全白
相似鳥種: 黑面琵鷺眼下的前半臉頰為黑色, 白琵鷺臉頰則為全白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歐洲、中亞、蒙古、中國大陸西北部及東北部、朝鮮半島, 其中俄羅斯及中國大陸的繁殖數量稀少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歐洲的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緣地區、中東地區、印度半島、中國大陸南部及東南部、中南半島部份地區(緬甸)、日本、台灣等地避寒
拍攝時間:3/21/2015
拍攝地點:新北市蘆洲堤防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Platalea leucorodi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2. . Downloaded on 02 September 2015.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赤喉鷚(Red-throated Pipit), 3/19/2015

這一天和鳥友主要是來拍流蘇鷸, 赤喉鷚是意外贈品, 有好幾隻, 還滿不怕人的, 在半乾水田上找東西吃, 主食無脊椎動物、昆蟲、毛毛蟲等等, 可惜我只有18~135mm旅遊鏡, 照片傷眼, 謝謝包涵!

赤喉鷚主要繁殖於歐亞二洲大陸的北部, 北極圈上下地區, 例如挪威北部、瑞典北部、芬蘭北部、俄羅斯北部等等, 範圍很廣, 在台灣為不普遍過境鳥或冬候鳥, 被IUCN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據IUCN估計2009年台灣大約有1000~10000的過境個體, 而度冬個體也大約有1000~10000, 資料來源: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Anthus cervi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2. . Downloaded on 31 August 2015.


↓ 雌鳥冬羽無粉紅色成份, 猜測這隻是雌鳥, 攝於桃園大園, 3/19/2015

IMG_1110 赤喉鷚 Red-throated Pipit





↓ 雄鳥冬羽有粉紅色成份, 猜測這隻是雄鳥, 攝於桃園大園, 3/19/2015

IMG_1115 赤喉鷚 Red-throated Pipit





IMG_1117 赤喉鷚 Red-throated Pipit





IMG_1114 赤喉鷚 Red-throated Pipit





中文名:赤喉鷚
別名:
英名:Red-throated Pipit
學名:Anthus cervinus (Pallas, 1811)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鶺鴒科(Motacill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過境鳥/冬候鳥
主要食物:毛毛蟲、無脊椎動物(如甲殼類動物、蝸牛、蜘蛛、軟體動物、蠕蟲)、昆蟲等等
棲地:半乾水田、沼澤、草原濕地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活動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5公分, 褐色系, 看起來像麻雀
夏羽: 頭、頸及胸紅褐色, 因而得名, 頭頂有褐黑色縱紋, 翼褐黑色, 飛羽翼緣從淡黃褐色漸層到白色, 覆羽翼緣灰白色, 腹為灰白色與淡黃褐色的混合, 肋部有褐黑色縱紋, 嘴黑色, 上下啄交接處黃色, 腳肉色; 雄鳥看起來比較紅
冬羽: 雄鳥冬羽有粉紅色成份, 雌鳥整體看起來紅褐色消失, 無粉紅色成份, 喉白色, 腹部較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歐亞二洲大陸的北部, 北極圈上下地區, 例如挪威北部、瑞典北部、芬蘭北部、俄羅斯北部等等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歐洲南部、非洲北部、非洲下撒哈拉沙漠地區、中國大陸南部及東南部、中南半島、婆羅洲、汶萊、菲律賓群島、台灣等地避寒
拍攝時間:3/19/2015
拍攝地點:桃園大園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Anthus cervi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2. . Downloaded on 31 August 2015.
補述:

另於11/6/2012在台北市拍過一群, 參見: 赤喉鷚(Red-throated Pipit), 11/6/2012.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