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冠鸊鷉(Great Crested Grebe), 1/20/2015

冠鸊鷉在台灣並不多見, 是稀有冬候鳥或過境鳥, 也是鳥友喜歡捕捉的鏡頭之一, 擅於潛水捕魚, 因此常見於池塘、魚塭或海域.



↓ 冬羽, 攝於桃園縣蘆竹, 1/20/2015

IMG_3227 冠鸊鷉 Great Crested Grebe





IMG_3152 冠鸊鷉 Great Crested Grebe





IMG_3225 冠鸊鷉 Great Crested Grebe





IMG_3222 冠鸊鷉 Great Crested Grebe





↓ 混在一大堆鳳頭潛鴨之中, 體型較大, 不難辨認, 攝於桃園縣蘆竹, 1/20/2015

IMG_3099





中文名:冠鸊鷉
別名:鳳頭鸊鷉
英名:Great Crested Grebe
學名:Podicep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目名:鷉形目(Podicipediformes)
科名:鸊鷉科(Podicipedidae)
種別:指名亞種
保育等級:IUCN 紅皮書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冬候鳥或過境鳥
主要食物:魚類、昆蟲、水生無脊椎動物如軟體動物、甲殼類、螺類等。
棲地:湖泊、水塘和海灣等等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見單獨活動於湖泊、水塘和海灣。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46~56公分.
夏羽: 夏季頭頂和冠羽黑色。眼周圍和頦白色。頸上叢生棕栗色飾羽,飾羽羽端黑色。後頸和體背黑褐色。肩、翼羽上緣、次級和三級飛羽白色。前頸、胸和腹白色。眼紅色。喙和腳暗褐色。
冬羽: 冬季頭頂羽冠和頸部飾羽消失,其餘與夏季相同。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大部份歐洲與亞洲地區, 從地中海以北, 到中東地區以北, 延伸到喜瑪拉雅山脈以北, 以及中國大陸北部, 澳洲南部及紐西蘭等等
避寒或避暑地:過冬於地中海沿岸地區, 中非及南非部份地區, 中東地區, 印度半島中北部, 中國大陸南部, 朝鮮半島, 日本, 台灣, 澳洲東部及北部等等
拍攝時間:1/20/2015
拍攝地點:桃園縣蘆竹
資料來源:以上部份資料來自臺灣物種名錄劉小如,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以上部份資料來自臺灣生命大百科顏重威與方偉宏,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Podiceps crista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4.3. . Downloaded on 28 April 2015.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黑臉鵐(Black-faced Bunting), 1/18/2015

黑臉鵐是台灣常客, 普遍冬候鳥, 不過大部份過冬於北部, 很少到中南部, 每年冬天陽明山及北投貴子坑大排附近都有蹤跡, 應是過冬族群, 感謝並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蔡牧起的描述, 出現在台灣的黑臉鵐有3亞種, 一為指名亞種灰頭黑臉鵐Emberiza spodocephala spodocephala (Pallas, 1776), 一為personata日本亞種黑臉鵐Emberiza spodocephala personata (Temminck, 1836), 另一為sordida華南亞種黑臉鵐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 (Blyth, 1844).



↓ 不知是何亞種, 攝於北投貴子坑大排附近, 1/6/2015

IMG_2356 黑臉鵐 Black-faced Bunting




IMG_2355 黑臉鵐 Black-faced Bunting




IMG_2366 黑臉鵐 Black-faced Bunting




IMG_2362 黑臉鵐 Black-faced Bunting




中文名:黑臉鵐
別名:青頭雀, 蓬鵐, 青頭鬼兒, 青頭愣
英名:Black-faced Bunting
學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鵐科(Emberiz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 果實和各種穀物
棲地:草叢、灌叢或闊葉林地
海拔:低海拔, 中海拔
習性:群居
特徵:一般特徵: 全身大致為茶褐色調, 且密布縱斑.
繁殖地:分布於歐亞大陸東部, 俄羅斯, 朝鮮, 日本, 印度, 緬甸, 尼泊爾, 中國東北地區, 華北大部, 華中和華南.
避寒或避暑地:中國南方及臺灣
拍攝時間:1/18/2015
拍攝地點:台北市北投貴子坑大排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池鷺(Chinese Pond-Heron), 1/18/2015

今天帶鳥友到北投貴子坑大排拍鳥, 池鷺是目標之一, 還好在回程時, 池鷺出現了, 否則有共姑之險, 池鷺又名中國池鷺, 英文名 Chinese Pond-heron, 顧名思義, 牠們主要來自中國大陸, 在台灣並不普遍, 只出現於秋冬春三季, 有人視為稀有冬候鳥, 有人視為不普遍冬候鳥或不普遍過境鳥, 通常在水田活動, 這是個人第一次見牠們在水溝捕食, 警覺性還是很高, 這時候是冬羽, 夏天時羽色會變成漂亮繁殖羽, 今年牠們離台北返前, 或許有機會見到繁殖羽, 值得期待.



↓ 上次來時見牠們在大水溝捕食, 這次只見這隻站在樹梢, 大概已用完大餐, 攝於北投貴子坑大排, 1/18/2015

IMG_2570 池鷺 Chinese Pond-Heron





↓ 屢屢伸長脖子, 不知在看甚麼, 攝於北投貴子坑大排, 1/18/2015

IMG_2466 池鷺 Chinese Pond-Heron





↓ 有時抬頭望天, 可能有猛禽飛過

IMG_2541 池鷺 Chinese Pond-Heron





↓ 抓癢? 理毛?

IMG_2473 池鷺 Chinese Pond-Heron





↓ 抓癢? 理毛?

IMG_2487 池鷺 Chinese Pond-Heron





IMG_2435 池鷺 Chinese Pond-Heron





↓ 抬腳搔癢? 清掃?

IMG_2502 池鷺 Chinese Pond-Heron





↓ 起飛式

IMG_2571 池鷺 Chinese Pond-Heron





IMG_2572 池鷺 Chinese Pond-Heron





中文名:池鷺
別名:中國池鷺、沼鷺
英名:Chinese Pond-heron
學名:Ardeola bacchus (Bonaparte, 1855)
目名:鵜形目(Pelecaniformes)
科名:鷺科(Arde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IUCN 紅皮書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有人視為稀有冬候鳥, 有人視為不普遍冬候鳥或不普遍過境鳥
主要食物:魚、蝦、蟹、昆蟲等等
棲地:有魚的淺水域, 例如沼澤、稻田、池塘、水溝、河流等等
海拔:低海拔
習性:感謝並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 "池鷺系典型涉禽,喜活動於沼澤、稻田、魚塘、湖泊河流的淺水處,在水中趟水行走覓食,棲息於竹林、樹林的枝幹中,有時三五隻小群活動。"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47公分.
夏羽: 頭頸胸栗紅色, 肩有暗栗紅色簑羽, 從背部到尾巴有黑藍色簑羽
冬羽: 上半身大致為褐色, 飛羽和尾下覆羽白色, 腹部為極淡的淡褐白色, 翅膀收納時為褐色而有白色縱條紋, 頸部長, 頭頂與頸部顏色是更淡的淺褐色, 且密佈黑褐色縱條紋, 頭頂的褐色成份更深一點, 嘴黃褐色, 尖端及上啄頂部黑褐色, 喉白色, 嘴基兩側有白色橫紋, 眼先至嘴基之間為黃色, 腳黃褐色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俄國遠東沿海東南角, 中國大陸中部以東大部份地區, 朝鮮半島, 日本, 中南半島北端等等
避寒或避暑地:過冬於中國大陸南部及東南部, 中南半島大部份地區, 印尼, 婆羅洲, 菲律賓, 台灣等等
拍攝時間:1/18/2015
拍攝地點:台北市北投貴子坑大排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以上維基百科相關之文字版權適用於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協議之條款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