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八色鳥(Fairy Pitta) 6/26/2016

八色鳥在台灣為不普遍夏候鳥或過境鳥, 台灣保育法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羽色鮮豔奪目, 下腹有一條鮮紅色寬紋, 非常醒目, 鳥友戲稱牠穿了一條紅內褲, 是台灣夏天鳥荒時節最大的安慰獎之一, 台灣最著名的八色鳥棲地大概要屬雲林縣林內鄉了, 沒想到新北市汐止石碇交界的鹿窟事件紀念碑附近也傳出八色鳥消息, 更想不到據當地居民說其實八色鳥每年都有來, 果真如此的話, 怎麼到今年才傳到廣大的北部鳥友耳中? 去年(2015)百里迢迢地跑到石門水庫附近的小粗坑古道才拍到, 這次離台北這麼近, 當然要去迎接大駕了.

↓ 一直叫, 終於洩漏行蹤, 感謝鳥友借給一較長鏡頭, 拍起來清楚多了! 攝於新北市鹿窟事件紀念碑 6/26/2016

IMG_4784 八色鳥 Fairy Pitta





IMG_4732 八色鳥 Fairy Pitta





IMG_4768 八色鳥 Fairy Pitta





IMG_4792 八色鳥 Fairy Pitta





中文名:八色鳥
英名:Fairy Pitta
別名:八色鶇, 仙八色鶇
學名: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八色鶇科(Pittidae)
種別:
保育等級:IUCN紅皮書列為易危(Vulnerable)物種, 台灣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夏候鳥或過境鳥
主要食物:無脊椎動物、昆蟲等等
棲地:森林底層、灌木叢、草叢、
海拔:低中海拔
習性:常單獨於樹林底層及地面覓食蚯蚓及昆蟲等等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6~19cm, 頭頂棕色, 有黑色細條紋自前額延伸至頸後, 眉線淡黃褐色, 臉頰上半部有寬而黑條紋並自嘴啄延伸至頸後形成過眼線, 臉頰下半部白色, 喉至腹白色, 染有淡淡黃褐色, 下腹至尾下覆羽有一鮮紅色寬紋, 非常醒目, 初級飛羽黑色, 中段有白斑, 覆羽橄欖色, 有一撇亮青色寬翼帶, 腰及尾上覆羽青色, 有銀色光澤, 尾羽黑色, 嘴黑色, 腳淺棕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台灣、日本、南韓、中國南部
避寒或避暑地:主要過冬於婆羅洲、汶萊、印尼的加里曼丹等等
拍攝時間:6/26/2016
拍攝地點:新北市汐止石碇交界的鹿窟事件紀念碑附近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Pitta nymph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e.T22698684A38017912.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2-1.RLTS.T22698684A38017912.en. Downloaded on 23 November 2016.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白尾鴝(White-tailed Robin) 4/29/2016

有沒有搞錯? 新北市永和4號公園竟然有白尾鴝, 鳥友都知道白尾鴝是台灣本土中海拔留鳥, 怎會跑到大都會公園? 這隻白尾鴝左腳及頭側受傷, 合理推測可能是遭到棄養的籠中逸鳥, 白尾鴝分佈範圍海拔約500公尺~2500公尺, 棲地包括陽明山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宜蘭太平山、太魯閣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及墾丁國家公園等等, 天氣太冷時, 台灣中海拔留鳥會降遷到低海拔避寒, 通常只下降到牠們棲地的山下, 並不會跑到平地城鄉地區.

白尾鴝名列台灣特有亞種, 台灣保育法列為第III級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台灣不普遍留鳥, 整年留在台灣不遷徙海外.

↓ 攝於新北市永和 4/29/2016

IMG_1857 白尾鴝 White-tailed Robin





IMG_1872 白尾鴝 White-tailed Robin





IMG_1876 白尾鴝 White-tailed Robin





IMG_1862 白尾鴝 White-tailed Robin





↓ 左腳受傷, 站立時左腳高高提起

IMG_1892 白尾鴝 White-tailed Robin





中文名:白尾鴝
英名:White-tailed Robin
別名:白尾藍地鴝
學名:Cinclidium leucurum montium (Swinhoe, 1864)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鶲科(Muscicapidae)
種別: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IUCN紅皮書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物種, 台灣列為第III級其他應予保育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
棲地:灌木叢、草叢、森林底層、林緣
海拔:低中海拔
習性:常單獨於樹林底層及地面覓食昆蟲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6cm, 雄鳥全身大致為深藍色, 但臉與喉黑色, 額與肩琉璃藍色, 外側尾羽基部白色, 因而得名, 飛羽及尾羽暗藍色並染有暗褐色, 嘴腳黑色; 雌鳥上半身大致為褐色, 下半身大致為褐色, 頭頂、後頸、喉、胸、腹染有灰色, 外側尾羽基部白色, 嘴黑色, 腳肉色而染有灰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台灣特有亞種繁殖於台灣本島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特有亞種不遷徙海外
拍攝時間:4/29/2016
拍攝地點:新北市永和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Cinclidium leucurum.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e.T22710111A39769992.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2-1.RLTS.T22710111A39769992.en. Downloaded on 18 February 2016.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紅胸啄花(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4/12/2016

紅胸啄花平時棲息於1000公尺以上中海拔山區, 今年三月份下降到海拔500公尺的汐止大尖山區已經夠意外了, 沒想到在海拔只有20公尺的內湖內溝溪也有, 跌破專家眼鏡, 雖說紅胸啄花喜歡吸食櫻花蜜汁, 但中海拔有牠們主要食物 - 桑寄生植物果實, 目前寒流也已經走了, 應該回山上的棲息地才是, 實在想不出這隻怎會出現在內溝溪?

紅胸啄花名列台灣特有亞種, 台灣普遍留鳥, 整年留在台灣不遷徙海外, 身長約8~9cm, 是台灣身材第二小的鳥, 僅略大於綠啄花(身長約7~8cm), 主食漿果、花蜜、花粉, 偶而也吃小昆蟲, 與桑寄生科的植物有共生關係, 桑寄生植物寄生在寄主植物上並以吸器吸取寄主植物的養分與水份, 紅胸啄花吃下黏稠多醣的桑寄生植物果實後, 會把未消化的種子排泄黏附在寄主植物的枝條上, 假以時日桑寄生植物種子會滲入寄主植物的樹枝發芽成長, 因而達成傳宗接代功能. 紅胸啄花吃桑寄生植物果實時, 一定挑選橙紅色果實, 青綠色果實不含黏稠多醣類, 所以不會受到青睞.

紅胸啄花吸食花蜜時, 看起來一直反覆點頭, 狀似啄花, 故名啄花鳥, 吸蜜時額頭沾粘花粉可幫助植物傳播花粉, 達到植物傳宗接代功能.

↓ 紅胸啄花, 雌鳥, 攝於台北市內湖內溝溪生態展示館, 4/12/2016,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謝謝包容

IMG_8605a 紅胸啄花 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 櫻花蜜汁怎麼吸也吸不飽, 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來一趟

IMG_9073 紅胸啄花 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IMG_9082 紅胸啄花 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IMG_9111 紅胸啄花 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IMG_9109 紅胸啄花 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IMG_8941 紅胸啄花 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IMG_9019 紅胸啄花 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中文名:紅胸啄花
英名: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別名:台灣啄花鳥
學名:Dicaeum ignipectus formosum (Ogilvie-Grant, 1912)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啄花科(Dicaeidae)
種別: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IUCN紅皮書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果實、漿果、花蜜、花粉、昆蟲
棲地:中海拔混合林、森林頂層等等
海拔:中海拔
習性:常成群於樹林頂層覓食, 與桑寄生科的植物有共生關係, 桑寄生植物寄生在寄主植物上並以吸器吸取寄主植物的養分與水份, 紅胸啄花吃下黏稠多醣的桑寄生植物果實後, 會把未消化的種子排泄黏附在寄主植物的枝條上, 假以時日桑寄生植物種子會滲入寄主植物的樹枝發芽成長, 因而達成傳宗接代功能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9cm, 雄鳥頭、背及腰大致為琉璃藍色, 臉與翼大致為黑藍色, 喉上部白色, 喉下部與上胸橘紅色, 因而得名, 下胸、腹及尾下覆羽為灰白色並染有淡黃褐色, 胸腹中央有一道黑藍色縱紋, 嘴黑色, 腳肉黑色; 雌鳥頭與後頸大致為灰色並漸層到背部為橄欖綠色, 背大致為橄欖綠色, 初級飛羽黑色而翼緣白色, 覆羽黑色而翼緣淡黃綠色, 腰及尾上覆羽淡黃綠色, 喉、胸、腹及尾下覆羽灰白色並染有淡淡黃色, 嘴黑色, 腳肉黑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台灣特有亞種繁殖於台灣本島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特有亞種不遷徙海外
拍攝時間:4/12/2016
拍攝地點:台北市內湖內溝溪生態展示館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Dicaeum ignipec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e.T22717569A39161135.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2-1.RLTS.T22717569A39161135.en. Downloaded on 19 March 2016.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小秧雞(Baillon's Crake) 4/10/2016

極為罕見的小秧雞又出現了, 結果又是一隻稀有鳥類硬生生被拍成普鳥! 去年貴子坑大排也現身過, 是否同一隻無法確定, 有人說這次來了2隻, 畢竟還有很多人沒拍過, 天天大砲雲集, 砲火猛烈, 同時間, 2014年底黑翅鳶現身那一帶也發現緋秧雞及秧雞, 看來秧雞類喜歡貴子坑大排的環境.

在台灣的小秧雞被IUCN列為稀有迷鳥, 網路上許多其他網站則列為稀有冬候鳥, 其罕見程度可想而知, 其實牠們廣泛繁殖於歐洲及亞洲大陸中緯度地區, 包括歐洲大陸各國、俄國南疆、烏克蘭、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蒙古北部、中國大陸東北到華中一帶及日本, 被IUCN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可惜我只有18~135mm旅遊鏡, 照片傷眼, 謝謝包涵! 資料來源: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Zapornia pusill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e.T22692667A38387278.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2-1.RLTS.T22692667A38387278.en . Downloaded on 09 October 2015.


↓ 和另一種稀有冬候鳥或過境鳥或留鳥 "秧雞(Eastern Water Rail)" 長的很像, 但身體小一號, 顏色比較暗沉, 攝於北投貴子坑大排, 4/10/2016

IMG_8335 小秧雞 Baillon's Crake





IMG_8336 小秧雞 Baillon's Crake





IMG_8278 小秧雞 Baillon's Crake





IMG_8300 小秧雞 Baillon's Crake





IMG_8312 小秧雞 Baillon's Crake





IMG_8317 小秧雞 Baillon's Crake





中文名:小秧雞
別名:小田雞
英名:Baillon's Crake, Marsh Crake
學名:Porzana pusilla pusilla (Pallas, 1776) 或 Zapornia pusilla pusilla (Pallas, 1776)
目名:鶴形目(Gruiformes)
科名:秧雞科(Rall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IUCN列為稀有迷鳥, 網路上許多其他網站則列為稀有過境鳥或冬候鳥
主要食物:魚、節肢動物、昆蟲等等
棲地:水田、沼澤、濕地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活動, 偶而小群活動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8公分, 上半身大致為褐色, 下半身大致為灰色, 翼黑色, 翼緣褐色, 翼、肋及胸側有白紋, 眉線與臉頰灰色, 過眼線褐色, 嘴灰色, 腳褐灰色, 尾羽常往上翹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歐洲及亞洲大陸中緯度地區, 包括歐洲大陸各國、俄國南疆、烏克蘭、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蒙古北部、中國大陸東北到華中一帶及日本等等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非洲南部、馬達加斯加、俄國南疆、日本、印尼群島、澳洲、紐西蘭等地避寒, 過境北非及中非、中東、俄國南疆、日本、朝鮮半島、中國大陸南部及東南部、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印尼群島、馬來群島、台灣、菲律賓群島等地
拍攝時間:4/10/2016
拍攝地點:貴子坑大排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Zapornia pusill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e.T22692667A38387278.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2-1.RLTS.T22692667A38387278.en . Downloaded on 09 October 2015.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日本歌鴝(Japanese Robin) 4/2/2016

日本歌鴝在台灣為稀有過境鳥或冬候鳥, 台灣鳥友戲稱之為小橘子, 主要繁殖於日本、庫頁島, 冬季遷至台灣、朝鮮半島、中國大陸、越南、泰國等地過冬; 學名 Erithacus akahige akahige (Temminck, 1835) 或 Larvivora akahige akahige (Temminck, 1835); 另有一日本歌鴝亞種, 學名 Larvivora akahige tanensis, 分布於九州南方的小島, 是日本的留鳥, 不遷徙; 日本歌鴝世界分佈圖參見 IUCN, 2012年日本歌鴝在野柳大爆發, 不斷的來, 總數超過10隻, 鳥友拍到手軟, 這次應是今年春過境第一次在野柳被發現.

↓ 公鳥, 攝於 4/2/2016, 新北市野柳

IMG_7183





IMG_7164





IMG_7195





IMG_7208





IMG_7211





中文名:日本歌鴝
別名:小橘子
英名:Japanese Robin
學名:Erithacus akahige akahige (Temminck, 1835) 或 Larvivora akahige akahige (Temminck, 1835)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鶲科(Muscicap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過境鳥/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
棲地:樹林, 灌木叢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出現於闊葉林或溪邊的灌木叢.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4公分, 上半身橘色, 頸與上胸橘色, 腹污白色, 嘴灰黑色, 腳灰肉色, 雄鳥在胸腹交界處有一明顯黑帶, 雌鳥似雄鳥但上半身橘色較淺, 看似灰褐色.
繁殖地:繁殖於日本.
避寒或避暑地:過冬於中國大陸東南部, 朝鮮半島, 台灣, 泰國, 越南等地.
拍攝時間:4/2/2016
拍攝地點:野柳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以前拍的照片請見:
日本歌鴝(Japanese Robin), 11/16/2014
日本歌鴝(Japanese Robin), 3/19/2014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燕鴴(Oriental Pratincole) 4/2/2016

今天主要目標是東方紅胸鴴, 到場卻先碰上穿著繁殖羽的燕鴴, 不怎麼怕人, 好拍, 超幸運的一天! 燕鴴在台灣是夏候鳥, 通常3月下旬來台, 夏天在台繁殖, 10月攜家帶眷離台, 主要分佈於澳洲北部及內陸部分地區、南洋、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等地, 夏季北遷至台灣、菲律賓群島、俄羅斯東部與中國及蒙古交界地區、蒙古、日本部份地區、中國大陸東北及東部沿岸、中南半島、印度部份地區避暑並繁殖, 台灣北部地區燕鴴絕大部分出現在桃園縣大園鄉及宜蘭, 據說燕鴴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牠們也像燕子一樣會捕捉翅膀上的蚊子及昆蟲, 因而得名, 也有人說牠們體型及飛行姿勢像大型燕子, 因而得名, 燕鴴有擬傷行為, 下身貼地, 假裝受傷, 吸引天敵注意力, 以保護幼鳥或趁機脫逃.

↓ 這隻成鳥單槍匹馬, 沒有幼鳥, 所以沒有作出擬傷行為, 攝於 4/2/2016, 新北市金山三界壇下六股.

IMG_6933 燕鴴 Oriental Pratincole





IMG_6930 燕鴴 Oriental Pratincole





IMG_6932 燕鴴 Oriental Pratincole





IMG_6923 燕鴴 Oriental Pratincole





IMG_6916 燕鴴 Oriental Pratincole





中文名:燕鴴
英名:Oriental Pratincole, Grasshopper-Bird, Swallow-Plover
別名:東方燕鴴、土燕子
學名:Glareola maldivarum (Forster, 1795)
目名:鴴形目(Charadriiformes)
科名:燕鴴科(Glareol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IUCN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台灣農委會原本列為第 II 級珍貴稀有保育類, 現已降級為第 III 級應予保育類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夏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金龜子、蚊蠅、蜻蜓等等
棲地:濕地、水田、旱田、海岸
海拔:低海拔
習性:夏季成群出現於濕地、水田, 會做出"擬傷"的動作吸引敵人, 保護幼鳥或趁隙逃逸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23cm, 上體為褐色系, 下體為白色與淡褐色, 型態類似燕子, 和燕子一樣會獵捕翅膀上的昆蟲, 故名燕鴴.
夏羽: 眼睛下方有一條細長的黑線向下延伸到喉部, 狀如帶著一條黑色的頸圈, 嘴黑色, 嘴基紅色, 翅膀褐色, 背部淡褐色, 後頸、喉、胸及上腹為淡淡的乳褐色, 前頸及下腹接近乳白色, 尾羽黑褐色
冬羽: 黑色的頸圈不明顯, 嘴黑色, 嘴基內側紅色消失, 翅膀褐色, 背、喉、頸、胸及後頸淡褐色.
相似鳥種: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俄羅斯東部與中國及蒙古交界地區、蒙古、日本部份地區、中國大陸東北及東部沿岸、中南半島、印度部份地區、台灣、菲律賓群島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回南洋、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澳洲北部及內陸部分地區、斯里蘭卡等地避寒
拍攝時間:4/2/2016
拍攝地點:新北市金山三界壇下六股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以前拍的照片請見:
燕鴴(Oriental Pratincole), 9/10/2012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東方紅胸鴴(Oriental Plover) 4/2/2016

今年東方紅胸鴴來台數量可用大爆發來形容, 本來很稀有的過境鳥東方紅胸鴴突然一群一群出現北中南各地, 各地鳥友雨露均沾, 喜出望外, 成為最近最紅的鳥! 東方紅胸鴴主要繁殖於蒙古, 度冬於澳洲, 過境台灣、中國大陸東部、東南亞等地, 因雄鳥繁殖羽胸部紅褐色而得名, 通常成群於旱田覓食, 主食昆蟲, 也吃一點種子.

↓ 這隻落單, 幸好有一隻同樣來自澳洲的燕鴴作伴, 攝於 4/2/2016, 新北市金山三界壇下六股.

IMG_7149 東方紅胸鴴 Oriental Plover





IMG_7142 東方紅胸鴴 Oriental Plover





IMG_7125 東方紅胸鴴 Oriental Plover





IMG_7116 東方紅胸鴴 Oriental Plover





IMG_7119 東方紅胸鴴 Oriental Plover





IMG_7074 東方紅胸鴴 Oriental Plover





IMG_7032 東方紅胸鴴 Oriental Plover





↓ 喜歡旱田, 攝於 4/2/2016, 新北市金山三界壇下六股.

IMG_7082 東方紅胸鴴 Oriental Plover





中文名:東方紅胸鴴
英名:Oriental Plover, Oriental Dotterel
別名:紅胸鴴
學名:Charadrius veredus (Gould, 1848)
目名:鴴形目(Charadriiformes)
科名:鴴科(Charadri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IUCN列為迷鳥, 大部份人列為稀有過境鳥
主要食物:昆蟲、種子等等
棲地:旱田、草原、濕地等等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於旱田覓食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22~25cm, 雄成鳥繁殖羽頭、頸、臉與喉灰白色, 背及覆羽灰褐色, 飛羽黑色, 胸紅褐色, 下胸有一黑帶, 腹、脇及尾下覆羽白色, 尾羽暗褐色, 嘴黑色, 腳淡橙黃色; 雌成鳥繁殖羽似雄鳥, 但胸橙褐色, 下胸無黑帶, 頭橙褐色, 前額白色, 雌雄非繁殖羽外觀類似雌成鳥繁殖羽, 但胸、頸、臉的褐色較淡.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蒙古, 少數繁殖於中國大陸內蒙古, 俄羅斯與蒙古交界地區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遷徙至澳洲度冬
拍攝時間:4/2/2016
拍攝地點:新北市金山三界壇下六股
資料來源: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