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小鵐或栗耳鵐(Little Bunting or Chestnut-eared Bunting), 10/15/2014

今天上野柳碰到的第一隻鳥, 之前認為是小鵐(Little Bunting), 小鵐在台灣為稀有冬候鳥/過境鳥, 再仔細看也像栗耳鵐(赤胸鵐)(Chestnut-eared Bunting), 栗耳鵐在台灣屬於迷鳥, 目前不確定是小鵐或栗耳鵐, 礙於旅遊鏡頭短(18~135mm), 畫質還是有待加強, 若傷眼, 請海涵, 謝謝!



↓ 攝於野柳, 10/15/2014

IMG_1453 小鵐或赤胸鵐 Little Bunting or Chestnut-eared Bunting





IMG_1504 小鵐或赤胸鵐 Little Bunting or Chestnut-eared Bunting





IMG_1444 小鵐或赤胸鵐 Little Bunting or Chestnut-eared Bunting





中文名:栗耳鵐
俗名:赤胸鵐
英名:Chestnut-eared Bunting
學名:Emberiza fucata (Pallas, 1776)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鵐科(Emberiz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迷鳥
主要食物:穀食性, 種子
棲地:草原, 灌木叢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出現於海岸附近之草原、農地, 林緣或溪邊的灌木叢.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5-16公分, 上體大致為褐色, 臉頰與耳部為栗褐色, 因而得名栗耳鵐, 頰線白色, 喉白色至淺褐色, 頭頂及後頸灰色並有黑色縱紋, 翼黑褐色有淺褐色至白色翼緣, 胸和腹部灰白色, 上胸及肋有黑色縱紋, 下胸有深淺夾雜的栗褐色, 因而又名赤胸鵐, 上喙黑褐色, 下喙淺褐色, 腳肉褐色; 雌鳥羽色較雄鳥淡, 下胸沒有深的栗褐色.
繁殖地:繁殖於西伯利亞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庫頁島、蒙古東北部、中國東北部、朝鮮半島、日本、巴基斯坦.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中國南部及東南部、緬甸、中南半島北部、印度北部、尼泊爾等地, 也有留在俄羅斯、中國東北部、朝鮮半島、日本過冬者.
拍攝時間:10/15/2014
拍攝地點:新北市野柳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中文名:小鵐
俗名:
英名:Little Bunting
學名:Emberiza pusilla (Pallas, 1776)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鵐科(Emberiz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冬候鳥
主要食物:穀食性, 種子
棲地:草原, 灌木叢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出現於海岸附近之草原、農地, 林緣或溪邊的灌木叢.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3公分, 羽色大致為褐色, 頭頂及臉部為紅褐色且有黑色橫斑, 背部灰色, 胸和腹部灰白色且有黑色縱紋, 嘴喙黑色, 腳紅褐色.
繁殖地:繁殖於歐洲北部芬蘭、西伯利亞東北部.
避寒或避暑地:歐洲北部種冬季南遷至歐洲中南部各地, 西伯利亞東北部種冬季南遷經蒙古、中國東北、朝鮮等南遷於印度東北部、尼泊爾、中國華南、台灣、菲律賓群島、婆羅州、中南半島、緬甸等地.
拍攝時間:10/15/2014
拍攝地點:新北市野柳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