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紅胸啄花(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3/17/2016

紅胸啄花名列台灣特有亞種, 台灣普遍留鳥, 整年留在台灣不遷徙海外, 身長約8~9cm, 是台灣身材第二小的鳥, 僅略大於綠啄花(身長約7~8cm), 紅胸啄花平時棲息於1000公尺以上中海拔山區, 這次下降到海拔500公尺的汐止大尖山區應是拜最近一波寒流所賜, 正好大尖山區目前櫻花盛開, 本來足以讓這一群紅胸啄花吃飽喝足, 但一堆紅嘴黑鵯私心太重, 仗著體型優勢, 一見紅胸啄花來搶食櫻花就驅趕, 紅胸啄花被迫東奔西跑在夾縫中求生存, 大自然在此上演一齣弱肉強食戲碼.

紅胸啄花主食漿果、花蜜、花粉, 偶而也吃小昆蟲, 與桑寄生科的植物有共生關係, 桑寄生植物寄生在寄主植物上並以吸器吸取寄主植物的養分與水份, 紅胸啄花吃下黏稠多醣的桑寄生植物果實後, 會把未消化的種子排泄黏附在寄主植物的枝條上, 假以時日桑寄生植物種子會滲入寄主植物的樹枝發芽成長, 因而達成傳宗接代功能. 紅胸啄花吃桑寄生植物果實時, 一定挑選橙紅色果實, 青綠色果實不含黏稠多醣類, 所以不會受到青睞.

紅胸啄花吸食花蜜時, 看起來一直反覆點頭, 狀似啄花, 故名啄花鳥, 吸蜜時額頭沾粘花粉可幫助植物傳播花粉, 達到植物傳宗接代功能.

↓ 紅胸啄花, 雄鳥, 攝於新北市汐止大尖山, 3/17/2016,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謝謝包容

IMG_4623 紅胸啄花 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 紅胸啄花, 雌鳥, 除了水麻果實之外, 牠也吸食櫻花蜜汁

IMG_3916c 紅胸啄花 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IMG_4484 紅胸啄花 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IMG_4267 紅胸啄花 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IMG_4246 紅胸啄花 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中文名:紅胸啄花
英名: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別名:台灣啄花鳥
學名:Dicaeum ignipectus formosum (Ogilvie-Grant, 1912)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啄花科(Dicaeidae)
種別: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IUCN紅皮書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果實、漿果、花蜜、花粉、昆蟲
棲地:中海拔混合林、森林頂層等等
海拔:中海拔
習性:常成群於樹林頂層覓食, 與桑寄生科的植物有共生關係, 桑寄生植物寄生在寄主植物上並以吸器吸取寄主植物的養分與水份, 紅胸啄花吃下黏稠多醣的桑寄生植物果實後, 會把未消化的種子排泄黏附在寄主植物的枝條上, 假以時日桑寄生植物種子會滲入寄主植物的樹枝發芽成長, 因而達成傳宗接代功能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9cm, 雄鳥頭、背及腰大致為琉璃藍色, 臉與翼大致為黑藍色, 喉上部白色, 喉下部與上胸橘紅色, 因而得名, 下胸、腹及尾下覆羽為灰白色並染有淡黃褐色, 胸腹中央有一道黑藍色縱紋, 嘴黑色, 腳肉黑色; 雌鳥頭與後頸大致為灰色並漸層到背部為橄欖綠色, 背大致為橄欖綠色, 初級飛羽黑色而翼緣白色, 覆羽黑色而翼緣淡黃綠色, 腰及尾上覆羽淡黃綠色, 喉、胸、腹及尾下覆羽灰白色並染有淡淡黃色, 嘴黑色, 腳肉黑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台灣特有亞種繁殖於台灣本島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特有亞種不遷徙海外
拍攝時間:3/17/2016
拍攝地點:新北市汐止大尖山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Dicaeum ignipec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e.T22717569A39161135.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2-1.RLTS.T22717569A39161135.en. Downloaded on 19 March 2016.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絲光椋鳥(Red-billed Starling) 3/1/2016

200~300隻絲光椋鳥出現在二重疏洪道! 是個人見過數量最多的一次, 台北地區過去大多現身於河濱公園的絲光椋鳥, 一來數量通常頂多10幾隻, 當雀榕果實成熟時, 就是牠們出現的時候, 機會難得, 怎能不來給牠記錄一下? 這次數量雖多, 卻相當怕人, 沒有長砲很難拍好牠們, 羽色看起來光滑如絲綢, 或許就是名為絲光椋鳥的原因, 有人把絲光椋鳥列為迷鳥, 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將牠們列為稀有冬候鳥或過境鳥, 從牠們年年出現台灣的記錄看來, 列為稀有冬候鳥或過境鳥似乎比較恰當.

↓ 攝於 3/1/2016, 新北市二重疏洪道,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謝謝包容.

IMG_1039 絲光椋鳥 Red-billed Starling





↓ 鏡頭短, 只有等牠們吃雀榕果實時才有機會拍到

IMG_1155cs 絲光椋鳥 Red-billed Starling





IMG_1143 絲光椋鳥 Red-billed Starling





IMG_1129 絲光椋鳥 Red-billed Starling





IMG_0829 絲光椋鳥 Red-billed Starling





IMG_0876 絲光椋鳥 Red-billed Starling





IMG_0855 絲光椋鳥 Red-billed Starling





中文名:絲光椋鳥
英名:Red-billed Starling, 有人稱之為 Silky Starling
別名:紅嘴椋鳥
學名:Sturnus sericeus (Gmelin, 1788)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椋鳥科(Sturn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有人列為迷鳥, IUCN列為稀有冬候鳥或過境鳥
主要食物:果實、昆蟲、種子等等
棲地:樹林、平原、農耕地、河濱公園等等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於河濱公園吃雀榕果實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23cm, 雄成鳥頭、頸及臉灰色並帶有淡淡褐色, 鰓線灰藍色, 背灰色, 初級飛羽及尾羽黑藍色, 次級飛羽灰藍色, 翼側有白斑, 腰灰白色, 喉白色, 喉與胸之間有白色細絲狀羽毛, 胸至下腹從灰色漸層至灰褐色最後至白色, 尾下覆羽白色, 嘴橙紅色, 嘴尖黑色, 腳橙色; 雌成鳥似雄鳥, 但頭、頸、背、臉、胸及腹褐色成份較深.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中國大陸與越南交界地區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遷徙至中國大陸中部以南及以東、越南、台灣、日本等地
拍攝時間:3/1/2016
拍攝地點:新北市二重疏洪道
資料來源: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中白鷺(Intermediate Egret) 2/28/2016

今天目標黑頭文鳥沒出現, 看到這隻中白鷺大辣辣地逛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順手拍了下來, 大白鷺、中白鷺及小白鷺全身都是白色, 分辨重點在於, 大白鷺體型大很多, 中白鷺腳黑色而冬天時嘴黃色, 小白鷺腳黃色而嘴黑色, 大白鷺與中白鷺屬於冬季候鳥, 只有春秋冬三季會出現, 而小白鷺屬於本土留鳥, 全年可見.

↓ 中白鷺, 嘴尖沾到泥巴, 攝於 2/28/2016, 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IMG_0538 中白鷺 Intermediate Egret





↓ 中白鷺, 嘴基部沾到泥巴, 攝於 2/28/2016, 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IMG_9786 中白鷺 Intermediate Egret





IMG_9792 中白鷺 Intermediate Egret





IMG_9787 中白鷺 Intermediate Egret





以前拍的中白鷺影片, 攝於 1/27/2012, 新北市新店區.





中文名:中白鷺
英名:Intermediate Egret
別名:
學名:Ardea intermedia (Wagler, 1829) 或 Mesophoyx intermedia intermedia (Wagler, 1829) 或 Egretta intermedia (Wagler, 1829)
目名:鵜形目(Pelecaniformes)
科名:鷺科(Arde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冬候鳥
主要食物:魚、蝦、蟹、水生昆蟲、無脊椎動物等等
棲地:濕地、潮間帶、沼澤、休耕水田、池塘、河口等等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或成群於濕地、潮間帶或休耕水田覓食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12cm, 全身白色, 眼先黃色, 嘴只裂到嘴下, 不像大白鷺嘴一直裂到眼後, 腳黑色.
夏羽: 嘴黑色, 背部及下頸有飾羽
冬羽: 嘴黃色, 嘴尖黑色, 無飾羽
相似鳥種: 大白鷺體型大很多, 小白鷺腳黃色而嘴黑色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亞洲南部、日本、朝鮮半島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亞洲南部避寒
拍攝時間:2/28/2016
拍攝地點:台北市華江雁鴨公園
資料來源: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東方白鸛(Oriental Stork) 2/21/2016

跨2015~2016年的候鳥季真是精彩! 一隻東方白鸛出現在大都會密集住宅區河裡已夠幸運了, 同一地點居然又來2隻東方白鸛! 1隻變3隻, 鳥友樂歪了! 如果是一般常見的普遍候鳥也就算了, 東方白鸛可是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哩! 千載難逢的機會, 怎可以不來給牠記錄一下?

↓ 再難等待也要等到3隻同時入鏡, 攝於 2/21/2016, 汐止與南港交界基隆河,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謝謝包容.

IMG_9959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 傍晚覓食時間一到, 各自以嘴伸入河灘中搜尋獵物, 目標應是無脊椎動物, 所以東方白鸛食物不限於魚類

IMG_9946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 除了會搶蒼鷺的食物外, 東方白鸛同袍之間還會互搶地盤, 這時就是鳥友捕捉畫面的時候

IMG_9964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IMG_9920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IMG_9869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IMG_0011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IMG_0001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 和蒼鷺互嗆的畫面

IMG_9747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 誰怕誰?

IMG_9748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IMG_9749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 誰又怕誰了?

IMG_9753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IMG_9754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IMG_9759 東方白鸛 Oriental Stork





中文名:東方白鸛
英名:Oriental Stork, Oriental White Stork, Japanese White Stork
別名:
學名:Ciconia boyciana (Swinhoe, 1873)
目名:鸛形目(Ciconiiformes)
科名:鸛科(Ciconi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IUCN紅皮書列為瀕危(Endangered)物種, 台灣保育法列為第I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過境鳥或冬候鳥
主要食物:魚、蛙、蚯蚓、昆蟲、無脊椎動物、蛇等等
棲地:繁殖期築巢於高樹、電塔等等, 非繁殖期棲息於出海口濕地、內陸濕地、淺河、海灘、潮間帶沼澤、稻田等等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於濕地或河流覓食, 常停歇於建築物頂端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12cm, 除飛羽黑色以外, 全身大致為白色, 喉與上胸有流蘇狀飾羽, 眼周及眼先有紅色裸皮, 嘴裂入到臉頰前緣, 嘴黑色, 腳紅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俄國東南角與中國大陸邊界地區, 少數繁殖於黑龍江省烏裕爾河流域(Wuyuerhe river)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主要度冬於中國大陸南部、長江下游地區、台灣等地, 少數度冬於朝鮮半島、日本, 偶而度冬於菲律賓、印度東北部、緬甸、孟加拉等地
拍攝時間:2/21/2016
拍攝地點:汐止與南港交界基隆河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3. Ciconia boycian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3: e.T22697695A48054252. dx.doi.org/10.2305/IUCN.UK.2013-2.RLTS.T22697695A48054252.en. Downloaded on 19 February 2016.
補述:據估計全球東方白鸛數量約1000~2500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戴勝(Common Hoopoe) 1/9/2016

也好久沒拍戴勝了, 趁著拍紅喉潛鳥時, 順路來金山青年活動中心看看, 順手拍拍赤頸鶇及戴勝, 戴勝在台灣是稀有過境鳥或冬候鳥, 在金門則為普遍留鳥, 是金山青年活動中心及野柳的常客, 金青中心的雞母蟲是牠們的最愛, 因此金青中心也是牠們度冬地之一.

↓ 這隻站在草皮上一動也不動, 近在咫尺, 攝於 1/9/2016, 新北市金山青年活動中心

IMG_7344





↓ 看起來是愛睏了

IMG_7377





IMG_7388





IMG_7392





IMG_7399





↓ 影片





中文名:戴勝
別名:墓孔鳥、墓坑鳥、臭婆娘、呼哱哱、山和尚、髮傘頭鳥、臭鳥
英名:Common Hoopoe, Hoopoe
學名:Upupa epops epops (Linnaeus, 1758)
目名:戴勝目(Upupiformes)
科名:戴勝科(Upup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過境鳥/冬候鳥
主要食物:雞母蟲、蚯蚓、蜥蜴、昆蟲
棲地:草原, 旱田
海拔:
習性:單獨或成群
特徵:一般特徵: 體長約30公分, 嘴細長, 有點彎曲, 基部淡褐色, 尖端黑褐色, 頭頂有冠羽, 冠羽大半為黃褐色, 末端黑色, 張開時酷似印地安酋長頭上戴的羽飾, 頸胸背為深淺不一的褐色, 腹部淡白色, 翅膀及尾羽為黑白相間, 腳黑色, 公母外型雷同.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歐亞大陸, 華南為全年可見的留鳥, 金門地區為普遍留鳥.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北方族群會遷徙至南方避寒, 例如西班牙, 非洲, 阿拉伯半島, 印度半島, 中國大陸南部, 中南半島等地, 在台灣是二月下旬至四月上旬的過境鳥/冬候鳥
拍攝時間:1/9/2016
拍攝地點:新北市金山青年活動中心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赤頸鶇(Red-throated Thrush) 1/9/2016

好久沒拍赤頸鶇了, 2012年10月在桃園大園拍過(請見: 赤頸鶇(Red-throated Thrush) 10/13/2012), 當年可是轟動鳥界, 盛況空前, 如今又現身金山青年活動中心,一樣造成大轟動, 只是同時另有丹頂鶴搶走大半風采, 赤頸鶇只好退居配角, 好歹牠也是稀有迷鳥, 天天還是吸引許多大砲群集金青中心.


↓ 攝於 1/9/2016, 新北市金山青年活動中心,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謝謝包容

IMG_7284 赤頸鶇 Red-throated Thrush





↓ 停歇在樹上良久, 久久才下地覓食

IMG_7252 赤頸鶇 Red-throated Thrush





IMG_7257 赤頸鶇 Red-throated Thrush





IMG_7235 赤頸鶇 Red-throated Thrush





IMG_7245 赤頸鶇 Red-throated Thrush





中文名:赤頸鶇
別名:紅脖鶇、紅脖子穿草鶇
英名:Red-throated Thrush, Dark-throated Thrush, Black-throated Thrush
學名:Turdus ruficollis (Pallas, 1776)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鶇科(Turd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迷鳥
主要食物:昆蟲、蚯蚓等等
棲地:針葉林, 灌木林, 喬木林, 農田
海拔:低海拔
習性: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25公分, 成鳥上體灰色, 頸部、上胸、眉紋及頸側佈滿紅褐色斑, 因而得名, 腹部及臀部白色, 尾羽黑褐色, 但尾羽基部及外側紅褐色
夏羽(繁殖羽):
冬羽(非繁殖羽):
繁殖地:繁殖於亞塞拜然、哈薩克、吉爾吉斯、俄羅斯西伯利亞中部及南部、中國大陸西北部、蒙古西北部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中東、喜瑪拉雅山脈、中南半島西北部等地
拍攝時間:1/9/2016
拍攝地點:新北市金山青年活動中心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紅喉潛鳥(Red-throated Diver) 1/9/2016

事隔5年多, 紅喉潛鳥再次現身台灣! 據網路資料, 上次出現是2010年3月, 地點也在萬里同一地方, 據說2010年之前出現台灣本島的記錄則是1960~1970年的事了, 可見其稀有程度! 台灣大多鳥友把牠視為迷鳥, 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則將牠視為冬候鳥, 據說是分佈最廣而體型最小的潛鳥, 擅於潛水及游泳, 在陸地則以匍匐前進方式行動, 主食魚類, 偶而吃蛙類、軟體動物、昆蟲、植物等等, 這隻剛來時和2010年3月那隻一樣身體也沾到油污, 眼看命運快和2010年那隻一樣魂歸西天, 幸好後來清理乾淨, 順利活下來.


↓ 上黑下白, 看似亞成鳥, 成鳥繁殖期喉嚨變紅色, 攝於 1/9/2016, 新北市萬里

IMG_6730 紅喉潛鳥 Red-throated Diver





↓ 常常理毛

IMG_6792c 紅喉潛鳥 Red-throated Diver





↓ 偶而展展翅

IMG_6805 紅喉潛鳥 Red-throated Diver





IMG_6810 紅喉潛鳥 Red-throated Diver





IMG_6834c 紅喉潛鳥 Red-throated Diver





↓ 然後輕鬆悠游, 怡然自得, 不怕人

IMG_6823 紅喉潛鳥 Red-throated Diver





IMG_6827 紅喉潛鳥 Red-throated Diver





↓ 潛水功夫了得! 可以閉氣很久, 然後一晃眼在很遠的地方重新浮出水面

IMG_6839c 紅喉潛鳥 Red-throated Diver





IMG_6847 紅喉潛鳥 Red-throated Diver





↓ 抓到魚了

IMG_6869l 紅喉潛鳥 Red-throated Diver





↓ 先來回快速咬幾下, 似乎想讓魚癱軟無力, 方便吞嚥

IMG_6871 紅喉潛鳥 Red-throated Diver





IMG_6872 紅喉潛鳥 Red-throated Diver





IMG_6873 紅喉潛鳥 Red-throated Diver





IMG_6875l 紅喉潛鳥 Red-throated Diver





↓ 最後以頭先尾後方式吞下, 避免遭魚刺割傷

IMG_6877 紅喉潛鳥 Red-throated Diver





IMG_6880 紅喉潛鳥 Red-throated Diver





IMG_6881l 紅喉潛鳥 Red-throated Diver





↓ 食量不小, 吃了好幾條

IMG_6895c 紅喉潛鳥 Red-throated Diver





↓ 影片





中文名:紅喉潛鳥
英名:Red-throated Diver, Red-throated Loon
別名:
學名:Gavia stellata (Pontoppidan, 1763)
目名:潛鳥目(Gaviiformes)
科名:潛鳥科(Gavi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台灣大多視其為迷鳥, IUCN視為冬候鳥
主要食物:魚類、無脊椎動物、兩棲類、水生昆蟲、植物等等
棲地:沿海、河口、河流、湖泊等等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對出現, 一夫一妻制, 配對成功者通常都在一起長長久久, 常於沿海及河口等地潛水捕魚或休息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 55~68 cm, 上體黑色, 佈滿相互垂直的白紋, 下體白色.
夏羽: 成鳥繁殖期喉嚨變成紅色, 頭灰色
冬羽: 羽色較暗淡
相似鳥種:
繁殖地:廣泛繁殖於北極圈地區, 亦即北歐、北亞及北美北部沿海地區及島嶼, 包括英國蘇格蘭地區、挪威、瑞典、芬蘭、俄羅斯中高緯度地區、勘察加半島、庫頁島、阿拉斯加、加拿大高緯度地區及北極圈內諸群島、格陵蘭中南部、冰島等地沿海地區.
避寒或避暑地:歐洲族群冬季南遷至西歐及南歐沿海, 包括法國及義大利地中海沿岸、阿爾巴尼亞及克羅埃西亞亞得里亞海沿岸、黑海西岸及裏海南岸等等, 遠東族群冬季南遷至日本、朝鮮半島、中國大陸東部、台灣等地沿海地區, 北美族群冬季南遷至北美洲西部及東部沿海等地.
拍攝時間:1/9/2016
拍攝地點:新北市萬里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Gavia stellat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e.T22697829A40193841.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2-1.RLTS.T22697829A40193841.en. Downloaded on 11 March 2016.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