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於野柳, 10/15/2014



| 中文名: | 栗耳鵐 | 
| 俗名: | 赤胸鵐 | 
| 英名: | Chestnut-eared Bunting | 
| 學名: | Emberiza fucata (Pallas, 1776) | 
| 目名: | 雀形目(Passeriformes) | 
| 科名: | 鵐科(Emberizidae) | 
| 種別: | 獨立種 | 
| 保育等級: | 無危(Least Concern) | 
| 出現季節及頻率: | 稀有迷鳥 | 
| 主要食物: | 穀食性, 種子 | 
| 棲地: | 草原, 灌木叢 | 
| 海拔: | 低海拔 | 
| 習性: | 常單獨出現於海岸附近之草原、農地, 林緣或溪邊的灌木叢. | 
| 特徵: | 一般特徵: 長約15-16公分, 上體大致為褐色, 臉頰與耳部為栗褐色, 因而得名栗耳鵐, 頰線白色, 喉白色至淺褐色, 頭頂及後頸灰色並有黑色縱紋, 翼黑褐色有淺褐色至白色翼緣, 胸和腹部灰白色, 上胸及肋有黑色縱紋, 下胸有深淺夾雜的栗褐色, 因而又名赤胸鵐, 上喙黑褐色, 下喙淺褐色, 腳肉褐色; 雌鳥羽色較雄鳥淡, 下胸沒有深的栗褐色. | 
| 繁殖地: | 繁殖於西伯利亞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庫頁島、蒙古東北部、中國東北部、朝鮮半島、日本、巴基斯坦. | 
| 避寒或避暑地: | 冬季南遷至中國南部及東南部、緬甸、中南半島北部、印度北部、尼泊爾等地, 也有留在俄羅斯、中國東北部、朝鮮半島、日本過冬者. | 
| 拍攝時間: | 10/15/2014 | 
| 拍攝地點: | 新北市野柳 | 
| 資料來源: | 網路 | 
| 補述: | 
| 中文名: | 小鵐 | 
| 俗名: | |
| 英名: | Little Bunting | 
| 學名: | Emberiza pusilla (Pallas, 1776) | 
| 目名: | 雀形目(Passeriformes) | 
| 科名: | 鵐科(Emberizidae) | 
| 種別: | 獨立種 | 
| 保育等級: | 無危(Least Concern) | 
| 出現季節及頻率: | 稀有冬候鳥 | 
| 主要食物: | 穀食性, 種子 | 
| 棲地: | 草原, 灌木叢 | 
| 海拔: | 低海拔 | 
| 習性: | 常單獨出現於海岸附近之草原、農地, 林緣或溪邊的灌木叢. | 
| 特徵: | 一般特徵: 長約13公分, 羽色大致為褐色, 頭頂及臉部為紅褐色且有黑色橫斑, 背部灰色, 胸和腹部灰白色且有黑色縱紋, 嘴喙黑色, 腳紅褐色. | 
| 繁殖地: | 繁殖於歐洲北部芬蘭、西伯利亞東北部. | 
| 避寒或避暑地: | 歐洲北部種冬季南遷至歐洲中南部各地, 西伯利亞東北部種冬季南遷經蒙古、中國東北、朝鮮等南遷於印度東北部、尼泊爾、中國華南、台灣、菲律賓群島、婆羅州、中南半島、緬甸等地. | 
| 拍攝時間: | 10/15/2014 | 
| 拍攝地點: | 新北市野柳 | 
| 資料來源: | 網路 | 
| 補述: |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