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網路資訊, 馴養鵪鶉已成為極成熟的技術, 有多種改良品種, 在日本的品種稱為日本鵪鶉, 日本、中國大陸以及台灣各有不同改良品種, 但都是養來生蛋出售的, 台灣夜市販賣的鳥蛋有些就是鵪鶉蛋; 在歐洲的改良品種則都是養來當肉品出售的, 肉質鮮美.
據說鵪鶉 "營養價值高, 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 脂肪不高, 味甘鹹、性平", "尤其是含有重要的腦素和卵磷脂, 是人類高級神經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 其膽固醇含量較低, 優於雞肉、蛋...《本草綱目》記載: 它具有補五臟, 益中氣, 實筋骨等功效, 據《禮記‧曲禮》中記載, 春秋時鵪鶉已成「上大夫之禮」, 出現在宮廷宴席上"



以前拍的影片, 攝於野柳, 11/2/2012
| 中文名: | 日本鵪鶉 | 
| 俗名: | 赤喉鶉、紅面鵪鶉、羅群 | 
| 英名: | Japanese Quail | 
| 學名: | Coturnix japonica | 
| 目名: | 雞形目(Galliformes) | 
| 科名: | 雉科(Phasianidae) | 
| 種別: | 獨立種 | 
| 保育等級: | 近危(Near Threatened) | 
| 出現季節及頻率: | 稀有迷鳥 | 
| 主要食物: | 昆蟲, 穀類等等 | 
| 棲地: | 灌木林, 草叢, 農耕地 | 
| 海拔: | 低海拔 | 
| 習性: | 單獨或成對出現 | 
| 特徵: | 一般特徵: 長約20公分, 嘴灰色, 腳肉色, 尾巴很短, 乍看之下, 上半身大致為深褐色調, 且看似有幾條粗白線從頭頂延伸至尾部, 而下半身大致為淡黃褐色調(胸部淡黃褐色, 腹部接近灰白色); 細看之下, 上半身大致為暗褐色, 頭頂看似有一條淡黃白色中心線其實是由一段段細矛狀條紋連成一線, 從後頸、背至翅膀有褐色與黑色橫斑, 且看似有幾條或粗或細淡黃白色長條紋, 各條紋其實是由一段段或粗或細淡黃白色矛狀條紋連成的; 下半身密佈淡褐灰色橫斑, 同樣看似有幾條淡黃白色細長的縱條紋, 各條紋其實是由一段段淡黃白色矛狀細條紋連成的, 上胸與頸部交接處的褐色斑顏色較暗; 雄鳥臉、頰和喉赤褐色, 有很長的白色眉斑, 頸側有三條暗褐色粗縱條紋; 雌鳥頰的顏色沒雄鳥深, 腮和喉灰白色. 夏羽(繁殖羽): 冬羽(非繁殖羽): 相似鳥種:  | 
| 繁殖地: | 蘇聯東南部、中國大陸東北部、蒙古東北部、朝鮮半島及日本等地 | 
| 避寒或避暑地: | 冬季南遷至印度、不丹、中國大陸中南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地 | 
| 拍攝時間: | 10/29/2014 | 
| 拍攝地點: | 野柳 | 
| 資料來源: | 網路 | 
| 補述: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