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背山雀也屬台灣低中海拔普遍留鳥, 台灣特有亞種, 全球僅見於台灣, 數量估計約數萬隻, 冬天會降遷到低海拔避寒, 常與其他中海拔鳥類混群, 在台中大雪山林道觀察發現牠們也吃山桐子果實, 而青背山雀也非大雪山林道獨有, 也分佈於其他低中海拔山區, 冬天甚少下到烏來避寒, 卻是大雪山林道、杉林溪、奧萬大森林、桃園拉拉山及雪霸國家公園的常客.
台灣赫赫有名的拍鳥聖地 - 台中大雪山林道, 是台灣本土中海拔留鳥的重要棲息地, 住著許多低海拔看不到的本土鳥類, 例如帝雉、藍腹鷴、栗背林鴝、白眉林鴝、紅頭山雀、青背山雀、煤山雀、綠啄木、大赤啄木、鷦鷯、黃羽鸚嘴、火冠戴菊、灰鷽、金翼白眉、棕面鶯、星鴉等等, 其中包含許多全球獨一無二的台灣特有種或台灣特有亞種, 賞鳥人走一趟大雪山林道, 終身難忘. 可惜我鏡頭短, 照片傷眼, 請包涵, 謝謝!
↓ 青背山雀, 停在山桐子上,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請包涵, 謝謝! 攝於台中大雪山林道, 3/9/2015



| 中文名: | 青背山雀 | 
| 別名: | 綠背山雀 | 
| 英名: | Green-backed Tit | 
| 學名: | 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 
| 目名: | 雀形目(Passeriformes) | 
| 科名: | 山雀科(Paridae) | 
| 種別: | 台灣特有亞種 | 
| 保育等級: | 因印度半島最北部、中國大陸及中南半島北部各有不同亞種而被 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台灣保育法列為第III級其他應予保育野生動物 | 
| 出現季節及頻率: | 普遍留鳥 | 
| 主要食物: | 昆蟲、果實、漿果或嫩葉等等 | 
| 棲地: | 低中海拔闊葉林及針闊葉混合林之上層 | 
| 海拔: | 低中海拔 | 
| 習性: | 常單獨或成對出現於樹林上層, 常與其他中海拔鳥類混群 | 
| 特徵: | 一般特徵: 長約12公分, 頭、頸、喉及上胸黑色, 並與黃色腹部的寬闊黑色中央線相連, 臉有大片白斑但不佔滿全臉, 背黃綠色, 故名, 後頸有白斑, 翼灰藍色, 覆羽有二條白色翼帶, 此點有別於大山雀(白頰山雀)的覆羽只有一條白色翼帶, 肋黃色, 腰灰色, 嘴黑色, 腳灰黑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 
| 繁殖地: | 繁殖於印度半島最北部(包含巴基斯坦、不丹、尼泊爾、印度最北部)、中南半島北部(包含緬甸、寮國、越南)、中國大陸中西部及西南部、台灣等等 | 
| 避寒或避暑地: | 台灣的青背山雀不遷徙海外, 而是過冬於台灣 | 
| 拍攝時間: | 3/9/2015 | 
| 拍攝地點: | 台中大雪山林道 | 
| 資料來源: | 網路 | 
| 補述: |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