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 在台灣出現的紅尾伯勞有4亞種, 分別為指名亞種褐頭紅尾伯勞 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東北亞種 Lanius cristatus confuses, 灰頭紅尾伯勞 Lanius cristatus lucionensis (Linnaeus, 1758), 及日本亞種 Lanius cristatus superciliosus; 其中較常出現的是指名亞種褐頭紅尾伯勞與灰頭紅尾伯勞.
↓ 這隻看起來比較像指名亞種褐頭紅尾伯勞, 攝於 10/18/2014, 野柳



| 中文名: | 褐頭紅尾伯勞 | 
| 別名: | 烏頭 | 
| 英名: | Brown Shrike | 
| 學名: | 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 
| 目名: | 雀形目(Passeriformes) | 
| 科名: | 伯勞科(Laniidae) | 
| 種別: | 亞種 | 
| 保育等級: | IUCN 紅皮書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台灣列為第III級應予保育野生動物 | 
| 出現季節及頻率: | 普遍冬候鳥或過境鳥 | 
| 主要食物: | 昆蟲 | 
| 棲地: | 草原, 公園, 樹林 | 
| 海拔: | 低海拔 | 
| 習性: | 常單獨高踞空曠地的獨立枝頭或木樁 | 
| 特徵: | 一般特徵: 長約18-20公分, 上半身大致為褐色, 頭褐色, 喉胸腹污白色, 胸腹覆蓋有淡黃褐色, 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 95%的母鳥及50%的雄鳥胸部有鱗片結構. | 
| 繁殖地: | 繁殖於中國東北部至中部和朝鮮. | 
| 避寒或避暑地: | 冬季移徙至華南, 台灣, 菲律賓, 婆羅州, 蘇拉威西島和馬來半島等地, 大約每年九月至次年五月出現在西台灣, 九月大舉南遷經過恒春半島. | 
| 拍攝時間: | 10/18/2014 | 
| 拍攝地點: | 野柳 | 
| 資料來源: | 網路 | 
| 補述: |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