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赤足鷸(Common Redshank), 6/1/2014

赤足鷸(Common Redshank), 腳紅, 因而得名, 嘴基也紅, 上半身大致為淡灰褐色, 下半身大致為白色, 赤足鷸外觀極易和鶴鷸冬羽混淆, 辨識重點在於赤足鷸上下嘴基均為紅色, 鶴鷸僅下嘴基為紅色, 鶴鷸嘴較細長, 尖端微向下彎, 赤足鷸體型略小於鶴鷸, 鶴鷸夏羽幾近全黑, 赤足鷸夏羽淡灰褐色, 赤足鷸在台灣為普遍過境鳥/冬候鳥, 秋天到台灣後通常繼續往中南部地區遷徙, 較少停留於北部, 繁殖於歐洲北部、中亞、俄羅斯南部及東南部、喜馬拉雅地區、蒙古、中國大陸西部及北部等地, 範圍很廣, 世界分佈圖請見 IUCN.


↓ 攝於新北市八里挖仔尾, 6/1/2014, 鏡頭太短, 照片傷眼請包涵

IMG_0305





IMG_0323





IMG_0412





IMG_0411





IMG_9890





↓ 赤足鷸與長趾濱鷸, 攝於新北市八里挖仔尾, 6/1/2014, 鏡頭太短, 照片傷眼請包涵

IMG_0004





中文名:赤足鷸
俗名:紅腳鷸、東方紅腿
英名:Common Redshank, Redshank
學名:Tringa totanus
目名:鴴形目(Charadriiformes)
科名:鷸科(Scolopac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過境鳥或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 蝦, 蟹, 無脊椎動物, 小魚, 甲殼動物
棲地:河口, 潮間帶, 潟湖, 沼澤, 水田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或小群出現於河口、潮間帶、潟湖、沼澤、水田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27~29公分, 上半身大致為淡灰褐色, 下半身大致為白色, 腳紅色, 因而得名, 嘴基紅色, 其餘嘴啄黑色, 嘴基到眼睛前緣有一道短短的白眉, 眼圈白色, 腹白色, 喉、頸與胸白色密佈暗褐色細縱斑, 飛行時腰到上背為鮮明的白色, 次級飛羽白色.
夏羽: 上半身較偏棕褐色
冬羽: 上半身顏色較暗, 嘴基與腳較沒那麼紅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歐洲北部(冰島/芬蘭/丹麥/挪威/瑞典/白俄羅斯/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俄羅斯/荷蘭/比利時/德國/英倫三島)、中亞、俄羅斯南部及東南部、喜馬拉雅地區、蒙古、中國大陸西部及北部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歐洲南部、非洲北部/西部/東部、阿拉伯半島、中東、印度半島、斯里蘭卡、中南半島沿海、中國大陸南部及東南部、日本、北韓、南韓、台灣、菲律賓、南洋、新幾內亞、澳洲部份地區等地.
拍攝時間:6/1/2014
拍攝地點:新北市八里挖仔尾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