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黃小鷺(Yellow Bittern) 3/30/2015

黃小鷺, 號稱普遍卻不常見的台灣留鳥(少數為冬候鳥), 又出現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不過這次大家注目的焦點是攀雀, 黃小鷺明顯遭到忽略, 但牠停在不遠處, 雖然以前曾在更近的距離拍到牠捕魚, 目前手上只有18~135mm旅遊鏡, 不拍可惜!

黃小鷺被列為台灣普遍留鳥, 但中國大陸也有黃小鷺, 據信台灣有少部份黃小鷺是從大陸來台度冬的個體, 系出同種, 不易分辨.

黃小鷺與栗小鷺外觀類似, 辨識重點在栗小鷺眼睛外觀非常怪異, 除了和一般鳥類一樣有圓形黑色瞳孔之外, 瞳孔外圍的虹膜還有一黑色橫紋, 和黑色瞳孔相連形成 O- 狀, 相當特殊, 而黃小鷺和一般鳥類一樣只有圓圓的黑色瞳孔, 眼睛虹膜並無黑色橫紋, 另一辨識重點在於黃小鷺初級飛羽及尾羽黑色, 飛行時特別明顯, 尾巴黑黑的就是黃小鷺, 否則是栗小鷺, 栗小鷺飛羽及尾羽皆褐色系, 並無黑色成份, 有關栗小鷺的照片請見: 栗小鷺(Cinnamon Bittern), 4/4/2014


↓ 18~135mm旅遊鏡拍攝, 畫面傷眼, 請包涵~謝謝! 攝於台北市內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3/30/2015

IMG_3167 黃小鷺 Yellow Bittern





IMG_3172 黃小鷺 Yellow Bittern





IMG_3179 黃小鷺 Yellow Bittern





IMG_3159 黃小鷺 Yellow Bittern





中文名:黃小鷺
別名:
英名:Yellow Bittern
學名:Ixobrychus sinensis (J. F. Gmelin, 1789)
目名:鵜形目(Pelecaniformes)
科名:鷺科(Arde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或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及無脊椎動物(魚、蛙、甲殼類等等)
棲地:溼地、沼澤、湖畔、潮間帶、水田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或小群於水邊蘆葦上覓食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36公分, 全身大致為褐色, 頭頂中央是暗灰藍色, 呈中央線狀延伸至後頸, 下體白色而有褐色縱紋從頸部延伸到下腹, 翼褐色, 翼緣淡黃褐色至灰白色, 初級飛羽及尾羽黑色, 上啄中央為暗灰藍色, 眼先黃色, 下啄肉黃色, 腳綠黃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黃小鷺與栗小鷺外觀類似, 辨識重點在栗小鷺眼睛外觀非常怪異, 除了和一般鳥類一樣有圓形黑色瞳孔之外, 瞳孔外圍的虹膜還有一黑色橫紋, 和黑色瞳孔相連形成 O- 狀, 相當特殊, 而黃小鷺和一般鳥類一樣只有圓圓的黑色瞳孔, 眼睛虹膜並無黑色橫紋, 另一辨識重點在於黃小鷺初級飛羽及尾羽黑色, 飛行時特別明顯, 尾巴黑黑的就是黃小鷺, 否則是栗小鷺, 栗小鷺飛羽及尾羽皆褐色系, 並無黑色成份
繁殖地:台灣的黃小鷺留鳥繁殖於台灣, 其他黃小鷺繁殖於中國大陸南部與東部及東南部, 日本, 朝鮮半島, 印度, 斯里蘭卡, 尼泊爾, 孟加拉, 中南半島, 印尼, 婆羅洲, 菲律賓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的黃小鷺留鳥不遷徙海外, 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3/30/2015
拍攝地點: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Ixobrychus sinens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e.T22697303A40253970.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2-1.RLTS.T22697303A40253970.en . Downloaded on 07 November 2015.
補述:


以前拍的黃小鷺請見: 黃小鷺(Yellow Bittern), 6/11/2014.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紫綬帶(Japanese Paradise-flycatcher) 4/30/2015

網路眾多資料皆認為台灣本島的紫綬帶應是過境亞種 Terpsiphone atrocaudata atrocaudata (Eyton, 1839), 屬於不普遍過境鳥, 主要繁殖於朝鮮半島及日本, 過冬於馬來半島、菲律賓及印尼的蘇門答臘等地, 過境台灣、中國大陸、泰國、寮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地, 可說每年都會在野柳出現, 數量不多, 據估每年來台過境數量不到1000, IUCN把牠們列為近危(Near Threatened), 台灣保育法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繁殖期雄鳥會長出很長的尾巴, 常成為鳥友追逐目標, 英文名 Japanese Paradise-flycatcher, 顧名思義, 飛蟲是主食之一, 紫綬帶另有琉球亞種 Terpsiphone atrocaudata illex, 以及蘭嶼亞種 Terpsiphone atrocaudata periophthalmica (Ogilvie-Grant, 1895), 據說琉球亞種不會來台灣, 蘭嶼亞種則是夏天來蘭嶼繁殖的夏候鳥, 其度冬地尚未知, 資料來源: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Terpsiphone atrocaudat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e.T22707151A39431087. dx.doi.org/10.2305/IUCN.UK.2012-1.RLTS.T22707151A39431087.en . Downloaded on 27 October 2015.


↓ 以下皆雌鳥, 鏡頭短, 照片傷眼, 謝謝包涵! 攝於野柳, 4/30/2015

IMG_0591 紫綬帶 Japanese Paradise-flycatcher





IMG_0595 紫綬帶 Japanese Paradise-flycatcher





IMG_0734





中文名:紫綬帶
別名:綬帶
英名:Japanese Paradise-flycatcher
學名:Terpsiphone atrocaudata atrocaudata (Eyton, 1839)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王鶲科(Monarch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IUCN列為近危(Near Threatened), 台灣保育法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過境鳥
主要食物:蚊、蠅、蝶等等昆蟲
棲地:混生林、落葉性森林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活動, 於暗處捕捉蚊蠅等等飛蟲
特徵:一般特徵: 非繁殖期長約20公分, 繁殖期雄鳥光是尾巴就有約20公分, 雄鳥頭部、喉及胸黑色而有藍紫色光澤, 背、翼及腰紫色, 尾羽黑色, 眼框天藍色, 腳黑色, 嘴天藍色, 繁殖期會長出很長的尾巴, 下體大致為白色; 雌鳥類似雄鳥, 但頭部、喉至胸顏色較淡, 背、翼、腰及尾羽偏紅褐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朝鮮半島及日本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過冬於馬來半島、菲律賓及印尼的蘇門答臘等地, 過境台灣、中國大陸、泰國、寮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地
拍攝時間:4/30/2015
拍攝地點:野柳
資料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Terpsiphone atrocaudat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e.T22707151A39431087. dx.doi.org/10.2305/IUCN.UK.2012-1.RLTS.T22707151A39431087.en . Downloaded on 27 October 2015.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