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領角鴞(Collared Scops Owl), 1/18/2015

前陣子來到植物園的領角鴞家族一直都在, 領角鴞被台灣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這幾年都造訪植物園, 每每成為眾多大砲的目標, 也吸引許多遊客目光, 夜行性的領角鴞白天大半在睡覺, 偶而張眼俯視一下迷哥迷姊, 或抬抬腿活動活動, 就會引來大砲一陣猛轟.

感謝並根據台灣生命大百科林文宏及劉小如的描述, 領角鴞 "本種共分為15個亞種,與台灣地緣關係較接近者條列如下:O. b. glabripes 分布於台灣。O. b. erythrocampe分布於華中與華南地區以及越南西北部。O. b. umbratilis分布於海南島。O. b. pryeri分布於沖繩。"



↓ 白天大半時間都在睡, 攝於台北植物園, 1/18/2015

IMG_2900 領角鴞 Collared Scops Owl





↓ 要等牠張眼可要有耐心, 攝於台北植物園, 1/18/2015

IMG_2886 領角鴞 Collared Scops Owl





IMG_2904 領角鴞 Collared Scops Owl





IMG_2935 領角鴞 Collared Scops Owl





中文名:領角鴞
別名:光足鵂鶹、花背耳鴞、赤足木葉鴞
英名:Collared Scops Owl
學名:Otus letti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目名:鴞形目(Strigiformes)
科名:鴟鴞科(Strig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但台灣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小動物
棲地:林地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單獨或全家出現
特徵:一般特徵: 中小型貓頭鷹, 眼紅色, 有明顯耳羽, 具黑色及淡黃褐色雜紋或斑塊, 背面大致為灰褐色, 胸腹大致為乳白色及乳黃色, 參雜不規則的黑色雜紋, 大部分為夜行性猛禽.
繁殖地:分布於印度次大陸、東亞、台灣、中國、日本、東南亞、大巽他群島及菲律賓等地, 台灣的領角鴞留鳥繁殖於台灣.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的領角鴞留鳥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1/18/2015
拍攝地點:台北植物園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白腹鶇(Pale Thrush), 1/18/2015

白腹鶇大概是台灣最常見的冬候鳥了, 在台灣為普遍過境鳥或冬候鳥, 大約每年十一月來臨, 翌年四月北歸, 常於城市各大公園地面覓食, 常吃雀榕果實, 不知甚麼原因, 這幾年來鶇科在台北市各大公園不如往年那麼多見, 今年稍有起色.


↓ 吃狀元紅果實, 攝於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1/18/2015

IMG_2675 白腹鶇 Pale Thrush





↓ 白腹之名的由來, 不言而喻, 攝於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1/18/2015

IMG_2626 白腹鶇 Pale Thrush





IMG_2660 白腹鶇 Pale Thrush





IMG_2717 白腹鶇 Pale Thrush





IMG_2635 白腹鶇 Pale Thrush





IMG_2671 白腹鶇 Pale Thrush





↓ 赤腹鶇(左下)與白腹鶇(右上)

IMG_2709 赤腹鶇與白腹鶇 Brown-headed Thrush and Pale Thrush





中文名:白腹鶇
英名:Pale Thrush
別名:
學名:Turdus pallidus (J. F. Gmelin, 1789)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鶇科(Turd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過境鳥或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果實
棲地:低地森林、草原及公園
海拔:低中海拔
習性:常成群在濃密而陰暗的樹林底層活動, 常在公園吃雀榕果實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 23-25 cm, 上半身大致為褐色, 但頭部較暗, 腹部較白, 尾下覆羽白色, 上喙暗褐色, 下喙黃褐色, 腳黃褐色; 雄鳥頭至頸部有灰色成份, 雌鳥則灰色成份極淡, 喉較白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俄國遠東沿海地區及朝鮮半島等地, 少數繁殖於日本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中國大陸南部及東南部、日本南部、台灣、菲律賓等地避寒
拍攝時間:1/18/2015
拍攝地點: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赤腹鶇(Brown-headed Thrush), 1/18/2015

赤腹鶇也是台灣最常見的冬候鳥之一, 在台灣為普遍過境鳥或冬候鳥, 與白腹鶇同期, 大約每年十一月來台, 翌年四月北歸, 常於城市各大公園地面覓食, 亦常吃雀榕果實, 不知甚麼原因, 這幾年來鶇科在台北市各大公園不如往年那麼多見, 今年稍有起色.


↓ 吃狀元紅果實, 攝於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1/18/2015

IMG_2733 赤腹鶇 Brown-headed Thrush





↓ 赤腹之名的由來, 不言而喻, 攝於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1/18/2015

IMG_2772 赤腹鶇 Brown-headed Thrush





IMG_2751 赤腹鶇 Brown-headed Thrush





IMG_2737 赤腹鶇 Brown-headed Thrush





↓ 赤腹鶇(左下)與白腹鶇(右上)

IMG_2709 赤腹鶇與白腹鶇 Brown-headed Thrush and Pale Thrush





IMG_2699 赤腹鶇 Brown-headed Thrush





↓ 以前攝於台北市自由廣場中正紀念堂, 3/30/2011



↓ 影片, 以前攝於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 4/13/2011



中文名:赤腹鶇
英名:Brown-headed Thrush, Brown Thrush
別名:赤胸鶇
學名:Turdus chrysolaus chrysolaus (Temminck, 1831)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鶇科(Turd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過境鳥或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果實
棲地:低地森林、草原及公園
海拔:低中海拔
習性:常單獨在草坪上覓食, 亦常在公園吃雀榕或狀元紅等等果實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 22 cm, 上半身大致為褐色, 腹部白色, 胸及腹兩側有大片橘紅色, 因而得名, 尾下覆羽白色, 上喙褐黑色, 下喙黃色, 但下喙尖端褐黑色, 腳黃褐色; 雄鳥頭至頸部暗褐色, 雌鳥頭部顏色較淡, 喉白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庫頁島及日本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中國大陸南部及東南部、日本南部、台灣、菲律賓等地避寒
拍攝時間:1/18/2015
拍攝地點:台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冠羽畫眉(Taiwan Yuhina), 1/16/2015

冠羽畫眉(Taiwan Yuhina/Formosan Yuhina), 學名 Yuhina brunneiceps, 台灣普遍留鳥, 台灣特有種, IUCN 紅皮書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屬於中低海拔山鳥, 通常棲息在中海拔山區, 遇寒流或天寒地凍時會降遷至低海拔避寒, 北部最著名的活動地區在新北市烏來, 冬天寒流來時常見成群出現烏來山區.



↓ 攝於烏來, 1/16/2015

IMG_2118 冠羽畫眉 Taiwan Yuhina





↓ 喜歡吸食櫻花蜜汁

IMG_2114 冠羽畫眉 Taiwan Yuhina





IMG_2124 冠羽畫眉 Taiwan Yuhina





IMG_2189 冠羽畫眉 Taiwan Yuhina





IMG_2193 冠羽畫眉 Taiwan Yuhina





IMG_2210 冠羽畫眉 Taiwan Yuhina





中文名:冠羽畫眉
別名:
英名:Taiwan Yuhina, Formosan Yuhina
學名:Yuhina brunneiceps (Ogilvie-Grant, 1906)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IUCN 紅皮書列為畫眉科(Timaliidae), 但 2014 年台灣鳥類名錄列為繡眼科(Zosteropidae)
種別: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IUCN 紅皮書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花蜜、種子、果實
棲地:樹林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出現吃櫻花蜜汁或山桐子果實等等
特徵: 一般特徵: 長約 13 公分, 頭上冠羽前半邊暗褐色後半邊白色, 臉淡黃白色有一暗褐色弧形條紋與八字鬍相連, 進而與過眼線相連, 上半身大致為橄欖褐色, 胸腹灰白色或淡黃白色, 嘴黑色, 腳黃褐色.
夏羽(繁殖羽):
冬羽(非繁殖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台灣
避寒或避暑地:
拍攝時間:1/16/2015
拍攝地點:新北市烏來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以上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灰喉山椒(Grey-chinned Minivet), 1/16/2015

灰喉山椒是台灣中低海拔普遍留鳥, 平時棲息於中海拔, 冬天會降遷至低海拔避寒, 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在平地, 常成群出現於山區闊葉林, 秋冬是烏來的常客, 幾乎每次進烏來都遇到, 雌雄均極為鮮豔亮麗, 雄鳥為橘紅色系, 雌鳥為黃色系, 但世界上不只台灣有灰喉山椒, 根據台灣生命大百科丁宗蘇描述, 台灣的灰喉山椒應與中國華南以及中南半島北部的灰喉山椒同屬 Pericrocotus solaris griseigularis 亞種, 其他亞種分佈於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地.

台灣生命大百科丁宗蘇的描述係採用創用 CC 授權條款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 公鳥, 據說灰喉山椒舊稱紅山椒鳥, 大概是取名自公鳥, 但母鳥為黃色系, 故後來更名為灰喉山椒, 攝於新北市烏來, 1/16/2015

IMG_2036 灰喉山椒 公鳥 Grey-chinned Minivet





IMG_2034_ 灰喉山椒 公鳥 Grey-chinned Minivet





↓ 母鳥, 攝於新北市烏來, 1/16/2015

IMG_2030 灰喉山椒 母鳥 Grey-chinned Minivet





IMG_2017 灰喉山椒 母鳥 Grey-chinned Minivet





中文名:灰喉山椒
別名:紅山椒鳥、十字鳥
英名:Grey-chinned Minivet
學名:Pericrocotus solaris griseigularis (Blyth, 1846)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山椒鳥科(Campephag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 果實
棲地:闊葉林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出現於闊葉林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8公分, 雄鳥為橘紅色系, 雌鳥為黃色系, 雌雄均極為鮮豔亮麗, 喉及臉頰灰色, 因而得名; 雄鳥頭、後頸及背部為黑色, 翅膀黑色, 翼帶紅色, 胸、腹、腰及尾羽為橘紅色, 嘴腳黑色; 雌鳥為黃色系, 意思是雄鳥所有橘紅色部份全轉為黃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印度, 尼泊爾, 不丹, 孟加拉, 緬甸, 台灣, 中國大陸南部及東南部, 東南亞(泰國, 馬來西亞, 柬埔寨, 寮國, 越南, 印尼, 婆羅洲)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的灰喉山椒冬天會降遷至低海拔過冬
拍攝時間:1/16/2015
拍攝地點:新北市烏來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松鴉(Eurasian Jay), 1/16/2015

松鴉又名橿鳥, 台灣普遍留鳥, 台灣特有亞種, 全球僅見於台灣, 平時棲息於中海拔, 冬季會降到低海拔避寒, 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在平地, 身體大致為褐色, 翼及尾羽大致為黑色, 正面看起來像留了一道八字鬍, 叫聲多樣, 據說會模仿其他鳥類的叫聲, 調虎離山, 把其他鳥類引出巢, 以便偷吃它們的雛鳥或鳥蛋, 也會模仿猛禽類(如大冠鷲)的叫聲, 嚇走敵人, 世界其他種松鴉分佈圖參見 IUCN 紅皮書.



↓ 攝於 1/16/2015, 烏來

IMG_1957 松鴉 Eurasian Jay





IMG_1955 松鴉 Eurasian Jay





↓ 愛吃青剛櫟果實, 攝於 1/16/2015, 烏來

IMG_1977 松鴉 Eurasian Jay





IMG_1987 松鴉 Eurasian Jay





IMG_1989 松鴉 Eurasian Jay





中文名:松鴉
別名:橿鳥
英名:Eurasian Jay, Jay
學名:Garrulus glandarius taivanus (Gould, 1862)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鴉科(Corvidae)
種別: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種子、果實、昆蟲
棲地:林地、山區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成群
特徵:一般特徵: 看似樹鵲, 身體大致為淡褐色, 翅膀及尾羽大致為黑色, 兩側有2個由小塊天藍色塊斑構成的三角形, 明亮顯眼, 嘴巴上方及臉的兩側有明顯黑斑, 正面看起來像八字鬍.
繁殖地:台灣特有亞種繁殖於台灣中海拔, 國外種分布於西歐, 非洲東部, 亞洲東岸, 東南亞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特有亞種過冬於台灣, 冬季會降到低海拔.
拍攝時間:1/16/2015
拍攝地點:新北市烏來區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3月6日 星期五

赤腹山雀(Varied Tit), 1/16/2015

今天再進烏來, 同樣見到大隊人馬擠在一起等拍白喉笑鶇, 大砲雲集, 卡位不易, 我在四處逛逛時發現這隻赤腹山雀, 後來牠跑到下圖的樹上吃果實, 被大家發現而引來一小群大砲, 樹不高, 牠忙著吃, 是我拍過最親民的一次了.



↓ 今天這隻獨自一鳥吃這棵樹的果實, 攝於 1/16/2015, 烏來

IMG_1638 赤腹山雀 Vried Tit





IMG_1873 赤腹山雀 Vried Tit





IMG_1877 赤腹山雀 Vried Tit





IMG_1636 赤腹山雀 Varied Tit





中文名:赤腹山雀
別名:
英名:Varied Tit
學名:臺灣生命大百科採用學名 Poecile varius castaneoventris (Gould, 1862);
而目前(2012) IUCN 紅皮書則採用學名 Parus vari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8)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山雀科(Paridae)
種別:臺灣生命大百科視為台灣特有亞種(castaneoventris);
而目前(2012) IUCN 紅皮書則將牠納入獨立種 Parus varius 之中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種子、果實
棲地:山區闊葉林, 平時棲身於中海拔, 寒冬會降遷至低海拔避寒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或成群出現於闊葉林上層, 常與冠羽畫眉、灰喉山椒、繡眼畫眉、小卷尾等等混在一起.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1公分, 頭、後頸與喉黑色, 頭央線白色, 額頭及臉白色, 翼及尾羽灰藍色, 腹及尾下覆羽紅棕色, 腳灰藍色, 嘴短, 嘴黑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台灣
避寒或避暑地: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1/16/2015
拍攝地點:新北市烏來
資料來源:以上有些資料來自台灣生命大百科及IUCN 紅皮書, 特此感謝!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Parus vari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4.3. . Downloaded on 06 March 2015.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白喉笑鶇(White-throated Laughingthrush), 1/11/2015

烏來今冬最夯的鳥大概非白喉笑鶇莫屬了, 連續幾個月天天有人去拍, 一連好幾個禮拜天天大砲雲集, 卡位不易, 其中不乏遠從中南部上來的鳥友, 還有人乾脆在現場過夜, 再一早爬起來卡位, 盛況可想而知, 追究其原因, 除了白喉笑鶇數量本來就不多, 今年又來了一大群, 拍鳥人抓緊機會瘋狂拍攝.



IMG_1006 白喉笑鶇 White-throated Laughingthrush





IMG_1013 白喉笑鶇 White-throated Laughingthrush





↓ 不斷用嘴用力往地上敲擊, 辛苦的挖出埋在地表的青剛櫟果實吃, 攝於 1/11/2015, 烏來

IMG_1016





中文名:白喉笑鶇
別名:白喉噪眉, 白眶雀鶥, 繡眼雀鶥
英名:White-throated Laughingthrush, Rufous-crowned Laughingthrush
學名:臺灣生命大百科視為亞種 Garrulax albogularis ruficeps (Gould, 1863);
IUCN 紅皮書視為獨立種 Garrulax ruficeps (Gould, 1863)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臺灣生命大百科列為噪眉科(Leiothrichidae);
IUCN 紅皮書維基百科列為畫眉科(Timaliidae)
種別:臺灣生命大百科台灣特有生物中心視為台灣特有亞種;
IUCN 紅皮書視為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IUCN 紅皮書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 果實, 種子
棲地:闊葉林, 灌木叢
海拔:中海拔
習性:常成群出現樹林或灌木叢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30公分, 成鳥上身大致為灰褐色, 額頭及頭頂紅棕色並延伸至腦後, 喉白色並延伸至上胸, 甚為醒目, 腹部汙白色, 下胸有淡褐色成份, 腹兩側有淡褐黃色成份, 眼先黑色, 嘴黑色, 腳淡褐灰色, 尾下覆羽白色.
繁殖地:繁殖於台灣中海拔
避寒或避暑地:過冬於台灣, 冬季會降到低海拔.
拍攝時間:1/11/2015
拍攝地點:新北市烏來區
資料來源:以上有些資料來自台灣生命大百科及IUCN 紅皮書, 特此感謝!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Garrulax ruficep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4.3. . Downloaded on 04 March 2015.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白腹鶇(Pale Thrush), 1/8/2015

白腹鶇大概是台灣最常見的冬候鳥了, 在台灣為普遍過境鳥或冬候鳥, 大約每年十一月來臨, 翌年四月北歸, 常於城市各大公園地面覓食, 常吃雀榕果實, 不知甚麼原因, 這幾年來鶇科在台北市各大公園不如往年那麼多見, 今年稍有起色.


↓ 攝於烏來, 1/8/2015

IMG_9947 白腹鶇 Pale Thrush





IMG_9940 白腹鶇 Pale Thrush





IMG_9931 白腹鶇 Pale Thrush





IMG_9922 白腹鶇 Pale Thrush





↓ 以前拍的, 2011年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滿地都是鶇





以前拍的影片, 攝於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




中文名:白腹鶇
英名:Pale Thrush
別名:
學名:Turdus pallidus (J. F. Gmelin, 1789)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鶇科(Turd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過境鳥或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果實
棲地:低地森林、草原及公園
海拔:低中海拔
習性:常成群在濃密而陰暗的樹林底層活動, 常在公園吃雀榕果實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 23-25 cm, 上半身大致為褐色, 但頭部較暗, 腹部較白, 尾下覆羽白色, 上喙暗褐色, 下喙黃褐色, 腳黃褐色; 雄鳥頭至頸部有灰色成份, 雌鳥則灰色成份極淡, 喉較白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俄國遠東沿海地區及朝鮮半島等地, 少數繁殖於日本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中國大陸南部及東南部、日本南部、台灣、菲律賓等地避寒
拍攝時間:1/8/2015
拍攝地點:烏來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竹雞(Taiwan Bamboo-partridge), 1/8/2015

竹雞為台灣普遍留鳥, 台灣特有生物中心把竹雞視為台灣特有亞種, 生性也隱秘, 常成群出現於陰暗的樹林底層或芒草叢, 竹雞叫聲類似 "鋸狗拐", 相當嘹亮, 今天在烏來意外撞見幾隻竹雞打架, 振翅追逐聲使牠們露饀.

臺灣生命大百科認為本種分為2個亞種: thoracicus 和 sonorivox, "前者頭、頸兩側栗紅色,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後者頭、頸兩側暗灰色,僅見於台灣"; 台灣特有亞種學名 Bambusicola thoracicus sonorivox (Gould, 1863), 中國大陸的亞種學名 Bambusicola thoracicus thoracicus.

IUCN 紅皮書似乎同意 del Hoyo and Collar 2014 的分法, 將台灣的竹雞視為獨立種, 學名 Bambusicola sonorivox (Gould, 1862), 英文名 Taiwan Bamboo-partridge; 而把中國大陸的亞種視為另一獨立種, 學名 Bambusicola thoracicus (Temminck, 1815), 英文名 Chinese Bamboo-partridge.



↓ 生性隱秘, 常出現於陰暗的樹林底層, 粉難拍, 攝於 1/8/2015, 烏來

IMG_0647 竹雞 Taiwan Bamboo-partridge





IMG_0643 竹雞 Taiwan Bamboo-partridge





IMG_0639 竹雞 Taiwan Bamboo-partridge





IMG_0638 竹雞 Taiwan Bamboo-partridge





↓ 以前拍的影片, 攝於 4/28/2011, 陽明山




↓ 以前拍的影片, 攝於 4/28/2011, 陽明山




中文名:竹雞
別名:灰胸竹雞
英名:Taiwan Bamboo-partridge
學名:臺灣生命大百科視為亞種 Bambusicola thoracicus sonorivox (Gould, 1863);
IUCN 紅皮書視為獨立種 Bambusicola sonorivox (Gould, 1862)
目名:雞形目(Galliformes)
科名:雉科(Phasianidae)
種別:臺灣生命大百科台灣特有生物中心視為台灣特有亞種;
IUCN 紅皮書視為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 種子等等
棲地:闊葉林底層, 灌木叢, 芒草叢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出現樹林底層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25公分, 成鳥上身大致掺雜褐色及灰色, 下身大致為淡褐黃色及乳黃色, 翼、背、下胸及肋有許多褐斑, 翼及背有許多小白斑, 頭頂有褐色小橫斑, 額、臉、胸及頸側鼠灰色而呈鱗片狀, 腰灰褐色, 喉淡褐黃色, 喉側褐色, 腹淡褐黃色, 嘴暗灰黑色, 腳乳黃色帶有淡淡灰色成份.
繁殖地:台灣特有亞種或台灣特有種繁殖於台灣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特有亞種或台灣特有種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1/8/2015
拍攝地點:新北市烏來區
資料來源:以上有些資料來自台灣生命大百科及IUCN 紅皮書, 特此感謝!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4. Bambusicola sonorivox.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4.3. . Downloaded on 04 March 2015.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