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花雀(Brambling), 10/13/2014

到陽明山大屯山等雲瀑, 意外碰上2隻花雀(Brambling), 大概新來乍到, 在大馬路邊吃到忘我 ^^, 我原本只顧著拍1隻金龜, 腳差點踩到花雀, 乍看之下還以為是麻雀, 再看幾眼才認出, 牠們竟然也不怕我, 繼續狼吞虎嚥, 當下馬上轉移目標, 和花雀玩了半個鐘頭, 為求較佳散景, 期間還趴在車道上, 當天路人恐怕以為遇到瘋子吧? 花雀在台灣為不普遍冬候鳥/過境鳥.



↓ 頭一遭, 用旅遊鏡(18~135mm)拍到數毛版的鳥, 攝於陽明山大屯山車道, 10/13/2014

IMG_0424_ 花雀 Brambling





IMG_0438_ 花雀 Brambling





IMG_0434_ 花雀 Brambling





IMG_0459 花雀 Brambling





IMG_0470 花雀 Brambling





IMG_0465 花雀 Brambling

IMG_0466 花雀 Brambling





IMG_0461 花雀 Brambling





IMG_0403 花雀 Brambling





IMG_0471 花雀 Brambling





IMG_0307 花雀 Brambling





IMG_0330 花雀 Brambling





IMG_0397 花雀 Brambling





IMG_0378 花雀 Brambling





IMG_0352 花雀 Brambling





IMG_0445 花雀 Brambling

















中文名:花雀
俗名:燕雀
英名:Brambling
學名:Fringilla montifringilla (Linnaeus, 1758)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雀科(Fringill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過境鳥或冬候鳥
主要食物:種子, 穀類
棲地:樹林, 草叢
海拔:低海拔
習性:成群或單獨出現於樹林或草叢旁覓食草叢種子.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6公分.
夏羽: 雄鳥頭、背及臉黑色, 翼黑色並有淡橙色翼帶, 背部兩側翼羽橙色, 喉與胸橙色, 腰與腹白色; 雌鳥頭淡褐色並參雜黑色, 臉淡灰褐色
冬羽: 雄鳥頭為黑褐相間; 雌鳥頭及身體顏色較淡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北歐(丹麥/芬蘭/挪威/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俄國/中國大陸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南歐/中東北部/中亞/印度半島北部/俄國/中國大陸/日本/朝鮮半島/台灣等地.
拍攝時間:10/13/2014
拍攝地點:台北市陽明山大屯山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短尾鶯(Asian Stubtail), 10/7/2014

野柳最近的主角是更稀有的灰卷尾及黑翅山椒鳥, 另一稀有的短尾鶯成為配角, 今天的目標其實也是灰卷尾及黑翅山椒鳥, 見短尾鶯在神廁前地上撿食物, 當然順理成章的就給它拍了下來, 雖然2年前已拍過(見短尾鶯), 但沒一張照片是清楚的, 當時只有錄的稍可看, 這次終於拍到一些可看的照片, 不過礙於旅遊鏡頭短(18~135mm), 畫質還是有待加強, 若傷眼, 請海涵, 謝謝!



↓ 神廁前的光線暗, 拍的很吃力, 加減看, 攝於野柳, 10/7/2014

IMG_8779 短尾鶯 Asian Stubtail





IMG_8784 短尾鶯 Asian Stubtail





IMG_8787 短尾鶯 Asian Stubtail





IMG_8755 短尾鶯 Asian Stubtail





IMG_8814 短尾鶯 Asian Stubtail





中文名:短尾鶯
英名:Asian Stubtail
俗名:短尾叢樹鶯、鱗頭樹鶯
學名:Urosphena squameiceps (Swinhoe, 1863)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鶯亞科(Sylvi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冬候鳥或春秋過境鳥
主要食物:昆蟲
棲地:樹林、草叢、灌木叢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出現於樹林、草叢、灌木叢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 10 cm, 體型嬌小, 尾很短, 全身為灰褐色調, 上半身顏色較暗, 下半身顏色較淡而偏白, 有很長且明顯的乳黃色眉線, 黑色過眼線; 頰灰白色, 有暗褐色細斑; 喉灰白色; 尾下覆羽為偏白的淡灰褐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分布於蘇聯東南一隅, 中國大陸東北, 朝鮮半島, 日本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中國大陸南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台灣等地避寒
拍攝時間:10/7/2014
拍攝地點:野柳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褐鷹鴞(Northern Boobook), 10/2/2014

和鳥友一起到野柳, 主要目標是拍白腹琉璃及綬帶, 意外出現一隻褐鷹鴞, 大家的砲口頓時轉向, 也只能如此了, 有褐鷹鴞在, 其他小鳥只有走避的份, 那還敢在附近逗留? 根據 ITIS (The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的資料, 褐鷹鴞本種學名 Ninox scutulata scutulata (Raffles, 1822), 英文名 Brown Hawk-owl, 另有11個亞種; 又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Encyclopedia of Life, Taiwan)的資料, N. s.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亞種分布於南韓、日本, 而 N. s. florensis (Wallace, 1864) 亞種分布於俄羅斯遠東地區、北韓、中國東北, 個人猜測這隻應是渡海來台要去菲律賓或南洋度冬的稀有過境鳥(N. s. japonica 亞種), 臺灣生命大百科沒有說 N. s. florensis 亞種會來台度冬或過境, 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牠是蘭嶼亞種(N. s. totogo Momiyama, 1931), 只是蘭嶼亞種出現在野柳的機率不大.

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的資料, King (2002)曾建議將這12個亞種拆為3種:分布於南亞與東南亞的諸亞種沿用學名 Ninox scutulata(英名為 Brown Boobook);分布於東北亞、日本、台灣及蘭嶼的3個亞種提升為 Ninox japonica(英名為 Northern Boobook);分布於菲律賓群島的亞種提升為 Ninox randi(英名為 Chocolate Boobook), 據查 IUCN 紅皮書已採用此分法.


↓ 一般貓頭鷹白天大半時間都在睡覺, 這隻卻大眼好奇下望

IMG_6514 褐鷹鴞 Northern Boobook





↓ 姿勢都沒變

IMG_6522 褐鷹鴞 Northern Boobook





中文名:褐鷹鴞
俗名:鷹鴞、青葉鴞、綠葉梟、鷹鵂鶹、醬色鷹梟
英名:Northern Boobook, Brown Hawk Owl
學名:Ninox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目名:鴞形目(Strigiformes)
科名:鴟鴞科(Strig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但台灣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過境鳥
主要食物:昆蟲, 小鳥, 蛙, 鼠, 蜥蝪等等小動物
棲地:林地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單獨, 常見於森林.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29~32公分, 眼虹膜黃色, 嘴黑色, 腳趾黃色, 頭部無角羽, 羽色大致為黑褐色, 胸和腹部灰白色且有巧克力色寬縱斑.
繁殖地:南韓、日本.
避寒或避暑地:度冬於菲律賓或南洋.
拍攝時間:10/2/2014
拍攝地點:新北市野柳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據說台灣的褐鷹鴞留鳥最初在蘭嶼被發現, 並被命名為 totogo 亞種.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白腹琉璃(Blue-and-white Flycatcher), 10/2/2014

和鳥友一起到野柳, 主要目標是拍白腹琉璃及綬帶, 到場發現大砲雲集, 野柳久違的擁擠砲陣又出現了, 今年候鳥季漸入佳境, 白腹琉璃在台灣被歸類為不普遍過境鳥/稀有冬候鳥, 雖年年造訪野柳, 卻不常見, 台北植物園更是見之偶然, 去年來時我無相機可拍(摔壞, 停止拍鳥1年多), 今年不想再錯過.

相機鏡頭是旅遊鏡(18-135mm), 照片傷眼請包涵, 謝謝!


↓ 公亞成鳥沒拍到幾張, 有機會再去補考, 攝於新北市野柳, 10/2/2014

IMG_6122s 白腹琉璃 公 Blue-and-white Flycatcher





↓ 公亞成鳥, 旅遊鏡實在很難拍好, 人客啊! 加減看...XD

IMG_6234 白腹琉璃 公 Blue-and-white Flycatcher





↓ 母鳥

IMG_6270 白腹琉璃 母 Blue-and-white Flycatcher





↓ 母鳥

IMG_6198_ 白腹琉璃 母 Blue-and-white Flycatcher





↓ 母鳥

IMG_6307_ 白腹琉璃 母 Blue-and-white Flycatcher





↓ 母鳥

IMG_6188_ 白腹琉璃 母 Blue-and-white Flycatcher





中文名:白腹琉璃
別名:白腹藍鶲、白腹姬鶲、琉璃鳥
英名:Blue-and-white Flycatcher
學名:Cyanoptila cyanomelana (Temminck, 1829), cyanomelana 或 intermedia 亞種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鶲科(Muscicap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過境鳥/稀有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
棲地:森林、闊葉林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出現於闊葉林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5公分, 雄成鳥上半身寶藍色, 喉、臉及上胸黑色, 腹白色, 尾下覆羽白色, 嘴與腳黑色, 各飛羽羽尖黑褐色; 雌成鳥全身大致為灰褐色, 下腹與尾下覆羽白色; 雄亞成鳥除翅膀寶藍色之外, 其餘為污褐色; 雌亞成鳥全身大致為污褐色, 除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及尾羽外側污藍色之外.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俄羅斯東南角、中國大陸東北、朝鮮半島、日本及庫頁島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南遷至台灣、菲律賓群島、海南島、越南、柬埔寨、泰國、印尼及婆羅洲等地避寒
拍攝時間:10/2/2014
拍攝地點:新北市野柳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

寬嘴鶲(Asian Brown Flycatcher), 10/2/2014

和鳥友一起到野柳, 主要目標是拍白腹琉璃及綬帶, 到場先發現這隻寬嘴鶲, 寬嘴鶲在台灣雖被歸類於不普遍過境鳥/稀有冬候鳥, 卻不罕見, 年年造訪野柳及台北植物園等地, 通常單獨出現.

由於相機鏡頭是旅遊鏡(18-135mm), 所以照片還是不甚優, 請包涵, 謝謝!



↓ 攝於新北市野柳, 10/2/2014

IMG_6099 寬嘴鶲 Asian Brown Flycatcher





IMG_6061 寬嘴鶲 Asian Brown Flycatcher





IMG_6093 寬嘴鶲 Asian Brown Flycatcher





IMG_6106 寬嘴鶲 Asian Brown Flycatcher





IMG_6001 寬嘴鶲 Asian Brown Flycatcher





中文名:寬嘴鶲
俗名:北灰鶲、小斑鶲、褐鶲
英名:Asian Brown Flycatcher, Brown Flycatcher
學名:Muscicapa dauurica (Pallas, 1811)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鶲科(Muscicapidae)
種別:獨立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不普遍過境鳥/稀有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等等
棲地:林地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出現於闊葉林
特徵:一般特徵: 長約13公分, 嘴基寬, 因而得中文名, 成鳥上半身大致為灰色, 有白色羽緣, 背部顏色較淺, 下半身大致為白色, 嘴與腳黑色, 眼眶白色; 幼鳥上半身及頭與胸帶一點鱗片狀褐色.
夏羽:
冬羽:
相似鳥種:
繁殖地:繁殖於西伯利亞、中國大陸、日本及喜馬拉雅山脈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過冬或過境於印度、中國南部、東南亞、菲律賓、蘇拉威西島等地.
拍攝時間:10/2/2014
拍攝地點:新北市野柳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光臨.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暗色型棕背伯勞(Long-tailed Shrike), 9/28/2014

在桃園大園巡田水時, 陌生鳥友告知這隻暗色型棕背伯勞也在附近, 於是跟隨他去拍這種非常罕見的棕背伯勞, 這隻的出現也想當然爾的造成拍鳥界最近的大轟動, 有拍鳥前輩稱之為 "中間型棕背伯勞", 網路上似乎又有人稱之為 "黑伯勞" 或 "黑色型棕背伯勞", 我不確定, 故暫且稱之為 "暗色型棕背伯勞", 棕背伯勞是台灣普遍留鳥, 台灣特有亞種, 以前在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有拍過, 謝謝發現牠的鳥友們, 以及這位熱心的莊性鳥友.

由於相機鏡頭是旅遊鏡(18-135mm), 照片傷眼請包涵, 謝謝!



↓ 攝於桃園大園, 9/28/2014

IMG_5315 暗色型棕背伯勞 Long-tailed Shrike





IMG_5379 暗色型棕背伯勞 Long-tailed Shrike





IMG_5334 暗色型棕背伯勞 Long-tailed Shrike





一般棕背伯勞影片, 攝於台北大直段河濱公園, 10/5/2011




中文名:棕背伯勞
俗名:
英名:Long-tailed Shrike
學名:Lanius schach formosae (Linnaeus, 1758)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伯勞科(Laniidae)
種別:台灣特有亞種(formosae)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爬蟲類
棲地:草原, 農田, 公園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單獨出現於草原, 停歇於突出樹枝上
特徵: 一般特徵: 長約25公分, 成鳥頭頂至頸部灰色, 額頭處黑色, 有很寬的黑色過眼線幾乎涵蓋整個臉頰, 上背灰色, 下背至尾上覆羽為棕色, 翅膀及尾羽黑色, 翅膀外側有一處白斑, 尾下覆羽棕色延伸至腿上方的身體, 喉胸腹白色, 嘴黑色, 嘴尖微微向下, 尾略長, 腳及趾黑色.
夏羽(繁殖羽):
冬羽(非繁殖羽):
繁殖地:台灣特有亞種(formosae)僅繁殖於台灣, 其他亞種繁殖於中國大陸、東南亞、印度次大陸、阿富汗、新幾內亞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特有亞種(formosae)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9/28/2014
拍攝地點:桃園大園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資料來自於網路, 若有誤, 歡迎指正, 謝謝賞圖!